花落春仍在
魯迅確實是一座大山,只是這座大山對於很多人來說意義不盡相同罷了。
有的人以為魯迅是座大山,尊崇的是魯迅的人格魅力與思想高度;他們以魯迅為師,乃大山的攀登者。有的人則出於所謂的“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的怪調,把魯迅文章的苦澀與難懂當作壓在他們身上的“三座大山”之一,時刻想著如何能從這五行山下逃脫,以重振齊天大聖的威名————其實他們頂多就算群皮膚光滑些的猴子!在這兩種人之外,還有一種人,他們則把魯迅當作一座話題大山,常以魯迅為題廣設擂台,讓天下英雄前來各抒已見,競先爭鋒。當然,他們在提供一個討論平台的同時,也不忘了趁機會在山腳下以各種方式開煤挖鐵掘銀淘金。
可以想像,當這三股勢力交匯一起時,那將是多少壯觀的場面!80年前 * 的名句“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在新時代的發展下,一溜煙就變成了“歲歲魯迅,今又魯迅”了。這不,因為人民教育出版社最近在語文教材中再次削減魯迅文章,魯迅話題又一次在媒體上被炒得熱火朝天,差點成了一件老百姓街談巷議的“國家大事”。
其實這幾年關於魯迅的討論,一個緊跟其後的關鍵字都沒離開“教材”二字。有些人以為魯迅文章是我們教材的脊樑,如今脊樑一根根地被抽走換掉,我們的學生將難以抬起頭來挺起腰來,其嚴重程度不亞於當年共工怒撞不周山,把天柱
撞折,以至於天傾西北,日月星辰移位。其實這種觀點挺好笑的,因為它總讓我想起一個成語:杞人憂天!
如果我們將現在的教材與過去的教材對比,我們會發現,魯迅文章之所以近年來頻頻被削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過去我們教材里的魯迅文章放多了。如果我們不適量地削減魯迅作品,又如何從篇幅有限的教材里引入另一些優秀作者的文章呢?時代在進步,百花園裡愈發需要百花齊放百鳥爭鳴!
至於有人擔心魯迅文章在教材中的減少,會使得魯迅離我們越來越遠,日漸式微。其實這種擔心竊以為也有些多餘。難道我們對於魯迅的學習,就只局限於教材里的那幾篇文章嗎?須知,教材里的魯迅文章,只是一個引子而已,真正對魯迅精神的學習與體悟,遠在教材之外;而且,只要我們的社會一日未真正和諧,魯迅文章就依然會有市場。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俞樾參加禮部科考。當時的考題為“淡煙疏雨落花天”,俞樾在卷首首句答曰:“花落春仍春。”對於魯迅文章被削減,我們也可如是觀。
註:俞樾,晚清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國學大師。1850年因“花落春仍春”而深得主考官曾國藩的賞識,獲得朝考第一,並從此聲名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