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史記

作者:不詳  (字數:900字作文)

一本書寫出來,一定是讓讀者看的、想的,有句話說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史記》也是一樣的,作為一本紀傳體的史書,記錄歷史時融入了司馬遷的個人情感,同時讀者在讀的時候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說《史記》不能不說司馬遷在史學上下的功夫。為了這本書,司馬遷參照了多少史書是無從考證的。知名的像《左傳》、《國語》、《戰國策》,通讀的基礎上還要豐富內容。

其實不得不佩服司馬遷的視角,看了那么多記錄皇史的書,還能保留自己的一翻思想。在自己的書中加入了對朝內官員和部分人民的記錄。比如學過的《遊俠列傳》記的郭解、《陳涉世家》中遇“會天大,道不通,度已失期”而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吳廣。

看看《孟嘗君列傳》,再看看《戰國策》里分別對馮諼的記載!

《戰國策》:君雲‘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

《孟嘗君列傳》:“然。不多具牛酒即不能畢會,無以知其有餘不足。有餘者,為要期。不足者,雖守而責之十年,息愈多,急,即以逃亡自捐之。若急,終無以償,上則為君好利不愛士民,下則有離上抵負之名,非所以厲士民彰君聲也。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也,君有何疑焉!”

《戰國策》對他的描寫來看,只表現了他的機智,而司馬遷更注重了對馮諼語言的刻畫。

被魯迅評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不無道理的。魯迅先生雖然人比較偏激,什麼“跳到半空,罵的體無完膚”。但是對《史記》的評價是公正的。因為《史記》的著成。奠定了中國史學的地位。

在公正方面其實司馬遷也融入了一些個人恩怨在裡面:“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我個人斷章取義的認為“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高祖就不應該做皇帝。無論語言、肖像、心理、細節弄得劉邦像個下等小人。可說回來人家也是開國之君。所以他雖然抱著一己之見,但是還是認真的履行了自己撰寫史料的任務。

司馬遷、《史記》,細想的、深層理解的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