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 感恩
有這樣一個故事:卡羅爾連續四周都烘烤一個餡餅送給鄰居史密斯夫人,史密斯夫人由當初的驚喜萬分漸漸變為百般挑剔。第五周,卡羅爾因為太忙而未送,史密斯夫人竟然憤然責問道:“我的餡餅呢?”這一聲“理直氣壯”的責問,不禁讓人心中發冷:你怎么愈是受人恩惠,愈是不知感激?
其實,愈得善待,愈當感恩。
不庸諱言,史密斯夫人這種人還真是不少。這種人受人善待多了,便形成了接受的習慣;接受的習慣一形成,感恩之心便麻木;感恩之心一麻木,便覺得受人善待是理所當然的事。有人也許會辯解說:“誰叫你當初對我那么好?我可不想為你的餡餅承受感恩的負擔。”難道,當初對你好也錯了?你本來喜歡冷淡或者虐待?要知道,別人沒有善待於你的義務,你卻擁有拒絕善待的權力,你為什麼又不曾拒絕?既然感恩將會成為你的負擔,那么受恩就不應作為你的享受,你為什麼還得寸進尺?不客氣地說,這種人在人格上存在自私唯我、冷漠無情的缺陷。
受人善待,本是一種幸福。如果把幸福看作是生活的甘露,那么感恩便是必不可少的吸管。不知感恩的人就缺少這根吸管,於是挑剔、抱怨、無休止地索取,全然沒有滿足與幸福。因此,這種人得到的越多,心中的不滿越深。
予人善待,自然是出自一種善意。這種善意很純粹,也很脆弱,需要珍惜和呵護。試想,我一次次滿腔熱情,你一天天冷若冰霜,我會怎么想?我總是有情有義,你最終沒心沒肺,我會怎么做?你習慣於接受而不知感激,必然造成我的心靈受傷,惡性互動的結果,難免是恩斷而義絕,想要恢復到以前的平淡狀態,都不容易。卡羅爾會滿足史密斯夫人的挑剔嗎?甚至,她還會送餡餅嗎?其結局很可能是:一場親密接觸,雙方遍體鱗傷。前一段時間,媒體上熱議著一件事:青年演員孫儷長期資助一個貧困大學生,不被感激倒也罷了,最近因拒絕其提高資助金額的要求,竟遭到他的公開怒責。孫儷能不傷心嗎?普天下善良的人能不寒心嗎?
感恩,是為受人善待而感激,是為身處幸福而感念,是對“愛”的愛惜,是對“善”的善待,是致意泥土以溫情、致意雨水以歡暢,是回報陽光以爛漫、回報春風以飛揚。滴水之恩,報之以湧泉;一飯之賜,謝之以千金。受到善待愈多,則愈當感恩。
“感恩的心是橋樑,它讓更多的關愛在心靈之間傳遞。”在感恩中,我們締造生活的美好;在感恩中,我們營造社會的和諧。
“感恩是對施恩的最好獎賞,是繼續施恩的精神動力。”在感恩中,我們讓美好永駐;在感恩中,我們讓和諧久遠。
“有人喜歡自作多情,無人願意自討沒趣。”是的,既然你已經不能善待我對你的善待,那么,我為什麼還要繼續對你善待?人際是平等的,社會是互動的。你對善意薄待之時,即是關愛與你遠離之日;留給你的,除了疏遠,還有鄙夷。
對照檢查一下自己吧:對親友年復一年地為你操勞,你是否熟視無睹?對老師日復一日地為你操心,你是否心安理得?對社會方方面面的關愛,你是否已經沒有了感覺,甚至漸生怨言?在你的身上,有沒有史密斯夫人的影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