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士可殺,不可辱”
作者:不詳 (字數:900字作文)
在古典小說里,我們常會看到正義之士因落入賊人之手高呼一聲:“士可殺,不可辱!”然後拔劍自刎。咋一看,個個都是英雄好漢,但細細想來,只為個人榮辱而放棄生命,這樣做值嗎?
春秋時的吳越之戰想必大家都聽過。越王勾踐先敗於吳王夫差。夫差罰勾踐夫婦在王宮裡服牢役藉以羞辱他。試想,昔日一國之君竟落到如此田地,顏面早以蕩然無存。照“士可殺,不可辱”看來,勾踐早該自刎了。可他卻在夫差面前卑躬屈膝,百般迎逢,終於騙得了夫差的信任放他歸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臥薪嘗膽,後來一舉滅了吳國。
試想,如果當初勾踐不能冷靜地對待自己所受的屈辱,又何談後來的成功。這正如中國的一句古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人的生命便為青山,只要身存於世,總會有出頭的一天。
“可辱”而不“可殺”的“士”,受辱後必有大作為。如漢代的大將軍韓信少時曾從井市流氓的胯下爬過,可後來卻成為了一代軍事奇才。再如漢高祖劉邦,在鴻門宴上,對項羽謙卑到了極點,可後來兵力強盛,卻舉兵討伐項羽,做了一國之君。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可反之,乾什麼事都以個人榮辱為重,這種人往往害了自己。
公元前202年,劉邦匯同諸軍,把項羽包圍在垓下,一天夜裡,軍帳外唱起了楚歌,項羽聽了自己家鄉的歌被敵軍所唱,認為受了奇恥大辱,唱出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歌,然後自殺在垓下。
項羽之死令人惋惜,正如歌中所唱,他有拔山的氣力,蓋世的氣概。可他卻缺少成功者最重要的一點:不能正視屈辱。劉邦正是利用他的這一弱點,所以讓士兵唱楚歌來刺激他,而項羽正中圈套,落下個自殺的下場。
孔子曾說過:“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會不與也。”可見孔子也並不贊同空手打老虎和毫無憑藉而渡河人。的確,他們的死是毫無意義的!
朋友們,只剛不柔難免會折斷,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之所為。尤其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裡,受挫折、受屈辱是更加難免的,因此我們更該學會承受屈辱和挫折,做一個寧可受辱也不“可殺”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