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牆上的小棗樹
近日,中華文化藝術協會與中國老舍研究會舉辦了一個名為“老舍文學創作生涯展覽”。以往只是從教科書上略略認識了老舍,並沒有真正了解到他在文學上的精湛造詣,慕名前去參觀後,才知道老舍的一生是那麼地豐富,他的文學作品又是那麼地扣人心弦!
舒乙先生曾經這樣概括老舍的特點:“渾身上下帶著他固有的特點,就像他多次描寫過的’長在北京城牆磚縫中的小棗樹’一樣,土壤,營養都貧乏到了極點,可是它依俯在母親—雄偉古城的胸口上,頑強地硬鑽了出來,驕傲地長成了樹,從而獨樹一幟……”老舍先生生活在一個最動盪的年代,槍聲,炮響都曾在他幼小的心靈上刻下了不少烙印。破落的胡同裏,留有老舍童年瘦弱的身影,拿著一塊塊小棉花在角落裏玩耍,每天吃著剩菜稀飯的情景;在艱苦的環境中,老舍磨成堅毅耐勞的個性。
在偶然的機會下,老舍進了學堂,成為了一名學子,他在學校所有學科中,對國文,寫作有著特別的鐘愛,這是老舍踏進文壇,成為一顆巨星的先機。在學堂裏他學到了知識,這些知識不僅使他增長了智慧,更為他日後出國深造打下深厚的基礎,這裏是老舍醞釀光芒的地方,為他將來大放異彩,寫下他精彩豐富的人生第一頁;這時侯的老舍儼然是一顆正等待著滋潤,培養的種子。
後來,“五四運動”爆發了,這個運動不但帶給老舍在思想上無限的衝擊,也開始了老舍的文學創作生涯。新的思維,新的語言成為了老舍寫作的原料,白話文的生動靈活,使老舍可以更自由地創作,種子終於萌芽長成了樹,一棵會結出累累果實的大樹。
不過到那時侯為止,老舍的眼光都只局限在中國,並沒有機會感受到世界文學,之後受聘於英國倫敦大學,遠洋的輪船帶老舍走出了他所熟悉的中國,向著新鮮,遙遠的國度駛去。在英國,他涉獵了很多外國文學,他為了更能準確地明白外國作家在書中表達的情感,便讀了歐洲史,希臘藝術,希臘史等等。老舍完全沉浸在這另一類文學中,為他以後的小說加添了許多元素。
生長在古城牆上的小棗樹終於開花結果了,他成了令中國人驕傲的“人民藝術家”。老舍是中國母親孕育出來出色的兒子,他依附著古城牆,感受著中華大地的氣息,再憑藉自己的頑強的精神,鑽出了頭,更昂然地挺立著。雖然後來他為歷史作出了犧牲,捐獻了身軀,姑且不論他選擇 * 的方式來結束生命是對是錯,但老舍的確為中國新文學奠下了根基,而他的作品更是永恆不朽的。
老舍含淚幽默,寫實無華的寫作風格在中華文化中是獨一無二的。他留給後人的是甘甜的果實,只有細細品賞才能領會當中的滋味。而這棵城牆上的小棗樹,仍然會屹立著,等待著後人細細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