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洋務運動”到“減負”
不知道是多久以前,“減負”兩個字曾經風行一時。可能因為這最貼近我們的生活吧,“減負”成了學生與老師的共同話題。我不知道那時的教育部長心目中的減負是什麼樣的,但至少在學生眼裡,“減負”顧名思義“減去一個負數”,也就是說越減越多。因為減負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實現過。有一段時間,星期六上午不準上課,但這難不倒校長,學校積極鼓勵老師們開設私人補習班,原來的奧數興趣小組也搬到了校外。這意味著原本可以少付或者不付錢的我們反而要多花費一些“輔導費”與“場地借用費”,這樣一來,教委的人不愁沒事做,老師們也可以趁機撈上一筆。而對於在家的學生,照樣有大把的講義襲來,到頭來還是雪上加霜。據說,在星期六上午不準上課還是因為XX地方一個付不起輔導費的同學 * 以後才規定的,我就納悶了,為什麼一定要等事情發生了才想到後悔,才想到去彌補!
歷史課上曾經講過“洋務運動”。講其失敗原因就是沒有改變其本質――封建社會。也就是說在封建社會的本質環境下,這種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是根本行不通的。我所想到的便是“減負”。同樣地,在不改變“應試教育”的前提下,談“減負”也純粹是空話。應試選拔人才的實質就是讓大家用差不多的時間,誰考得出色誰就是人才,而減負則是對大家說:“假如你現在一天只有20小時,以這個標準來學習,大家都有這么多的時間公平競爭。”但事實是負擔重,花的時間多就可能考得好,所以有誰又能阻止某些同學去利用這留下的四個小時呢?
我記得有部電視劇里說過,“應試教育”的確有它的歷史功績,它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無論是在哪個方面都非常優秀的人才,但時代在進步,“應試教育”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教育體系來適應這個進步的社會。
或許教育部長在睡大覺吧,反正我們也失去了耐心,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期待。期待我們的下一代,假如那時還是“應試教育”,那就讓我們自己來教孩子們怎樣做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