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瓜得豆
常言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可你聽說過“種瓜得豆”嗎?先別稀奇,讀了下文你就明白了。
19世紀中葉,英國瘧疾流行,治療瘧疾的天然奎寧不夠用。德國化學家霍夫曼讓學生柏琴試著從焦油中提煉奎寧。柏琴用了各種辦法都沒能把奎寧提煉出來,但卻發現了一種紫紅色的鮮艷的東西——氯化苯胺。這種東西作染料特別好。於是合成染料“阿尼林紫”便在柏琴手裡誕生了。柏琴為此申請了專利,並辦起了歷史上第一家合成染料廠。
在未能解決原定問題的情況下,有心的人卻能用來解決另一種問題。看來“種瓜有時也能得豆”。
其實,“想種瓜,卻得了豆”的事例很多。19世紀中期,德國人亨利?施瓦德為了尋找水星和太陽之間的行星,他用望遠鏡對著太陽連續觀察了5年,一直沒有找到他所要找的行星,但卻第一個發現了太陽的表面有太陽黑子存在。他繼續觀察、記錄,後來通過對多年積累資料的分析研究,又發現了太陽黑子活動的周期。這一發現使他獲得了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授予的金質獎章。20世紀50年代,美國一個農業科研小組原打算研究一種能促使植物生長的物質,未能如願,然而卻發現了一種能阻礙某些農作物和雜草生長的物質,於是除草劑就這樣誕生了。這真是母雞下了鴨蛋、種豆得了瓜。
凡種“瓜”能得到“豆”的人都善於細心觀察、分析。有時種“瓜”得了“豆”,由於表面現象的掩蓋,即使留心你也難一下子看出“豆”在哪裡。例如1932年,德國的杜馬克發現了一種染劑,它對鏈球菌病具有特殊療效。但他沒有細心分析原因。後來法國化學家特雷夫對這種染劑細心分析,才知道有特殊療效的原因不是因為它是染劑,而是因為它包含了一種叫磺胺的物質。如果杜馬克也能做到細心分析,那么,磺胺也就可以更早的為人類服務了。
朋友們,你從中學到東西了嗎?只要你留心觀察、細心分析,說不定哪一天你也能從“瓜地里”收穫一大堆圓滾滾的“豆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