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糊塗
“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變成糊塗更難”。鄭板橋這樣形容自己的官場生涯。
到現在,這句話流傳著已很久,因為它當中包含著許多做人的道理。若想做一世聰明的人,就要躲得過小人的忌妒,否則身敗名裂甚至性命難保。太聰明了,很惹人忌才,特別是上司或者長輩和地位成就比較高的人,他們不喜歡太聰明的人在身邊,功高蓋主已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假如還敢再大肆恃才傲物,那他肯定永不得志。他們會想,有了他這種聰明的人,什麼也比我強,那還要 * 什麼?人總會有自尊,要贏人先要贏他的心,這樣才算真正的聰明。這種聰明不只於學識上,還要在處世上,例如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上司與下屬之間的心理調和,要讓大家之間的隔膜摒去,在雙難尷尬中突圍而出,便正如孟子所講:“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如是而已方算聰明。
至於糊塗,這裡並不是說呆頭呆腦的糊塗,譬如別人說的“放聰明點兒”,“一隻眼開,一隻眼閉”,是叫我們變得“糊塗”,把知道的事情裝作不知道,從鄭板橋的體會是“忍耐”,中庸之道也。他在官場上吃盡苦頭,即使他是如何才華橫溢,也擠不出半點有用功,泄氣了,只得無可奈何。就是這樣,他不的得不學習“糊塗”,他厭倦了官場,淡泊了名利,終於做了真正的“糊塗”人隱退揚州。
不要以為他沒勇氣面對困境,他是個書生,而封建社會的官場充滿黑暗,任憑他再努力去闖,也沖不破早已緊密地牢固在一起的“拜金主義”黑洞。
活得聰明,活得逍遙,活得灑脫,做個糊塗人最好,可是,世上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變成糊塗更難。如果容易做到,“難得糊塗”這四字真言,豈不失去了它的價值?古人以“中庸”為儒家思想作典範,本意是“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選擇正確的道路。它體現的是端莊沉穩、守善持中的博大氣魄,寬廣胸襟和“以一貫之”的堅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現實主義的偉大思想。
人生有許多哲學,就一門處世學已足夠體現我們自愛社會上生存的學問,中庸處世做到的人會不少,但持之以恆便寥寥無幾了。而我從中感受到一些體會,要學習難得糊塗,便要“彈性聰明”。從字裡間應該很容易理解吧!我們不可能無時無刻做到聰明,亦不會糊塗半生,只要像彈簧那樣,能屈能伸且不失本質已足夠作“彈性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