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亡於阿斗乎?

蜀亡於誰乎?蜀亡於阿斗也。是的,千百年來,人們如真理般堅信。

諸葛孔明耗費一生心血,躬親巨細協劉使君打下的天下,轟然斷送在扶不起的阿斗手中。臥龍先生何等才智,“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和”從古至今,仿佛智力正常的人都不會懷疑天下就應合於了劉姓之下。這時,除了“痛恨”阿斗外,也許更多的惋惜孔明為何那么早就命歸七星陣呢?

向來,我也如此認為,但現在對此我有所動搖。

臥龍先生並非才智天下第一。與司馬懿的多次交戰中,不得不說司馬之手段非亞於臥龍也;與魯肅的諸多切磋中,不得不說魯子敬之戰略眼光非淺於孔明也;“歷史真實中的草船借箭”出於孫權之手,其急智可見也非次於孔明先生也……

孔明有諸多對手,沒有在有生之年完成霸業也不是什麼讓人出乎意料的事了,只不過羅貫中《三國演義》太負盛名了,雖然其中百分之九十九的典故皆虛構,但人們早已不把它當成小說了,早已超越《三國志》成了意識中的失實了。

阿斗,一切亡國的罪名都一股腦地推到他身上,我真有點為他喊委屈。

蜀亡後,阿斗被俘,晉朝皇帝給了他公侯的高等待遇。一日,晉帝問他:“如果有機會我放了你,你願意回到蜀嗎?”阿斗不假思索的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此樂也,不思蜀!”“樂不思蜀”由此而來。阿斗真想久居晉地,不望復國嗎?非也。蜀的幾位大臣協助阿斗幾次欲逃回,均失敗,俗話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無以復國,那就先保住自己吧。由此而來“不思蜀”倒是極具機智的全身之語,事實上,阿斗也真的因為這句話而當了八年的太平公侯。阿斗難道胸無大志嗎?難道他乃愚笨之徒嗎?未必。

其實,某一個程度上說,蜀的滅亡,孔明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諸葛的確是嘔心瀝血效忠國家,而恰恰由於他對蜀的無人超越的貢獻,讓以他為首的蜀國政權在“民主”的面罩下成了名副其實的專制 * ,臥龍先生再有一雙慧眼,再親躬巨細恐怕也難以讓蜀政權如他一樣清白如蓮吧。阿斗一生如親生父親般敬待諸葛,國家大事不能問,也不敢問――諸葛的權勢太大了,他如何能動搖,豈能怪阿斗無能乎?丞相死後,阿斗一邊操持喪事,以便巡視國家的命脈――都江堰,阿斗難道無丁點治國之能乎?“賢相之下,焉有能君”,用這句話概括阿斗的一生倒有些許恰當。

歷史已然過去,無法變更。阿斗無奈生不逢時,遇到了賢相,那自己只能成為愚君,不然沒有對比,何為賢。

阿斗的生存之道的確值得研究一番,而畢竟是亡國之君,生存之道就自然而然地沾上了苟且偷生的色彩。歷史是人寫的,個人感 * 彩不免摻雜其中,透過史書上那些文字,我覺得阿斗“生不逢時,賢相相佐,無奈庸碌一生。”可嘆!

蜀亡於阿斗乎?未必。

 

蜀亡於阿斗乎?_蜀亡於阿斗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