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誘惑

作者:不詳  (字數:1300字作文)

常常會有許多誘惑來到面前,不同的人面對不同的誘惑,往往有不同的反應,取這不同中的少數相同,施以主觀臆想,所謂的某些專家學者云云,便描繪出一類人:他們面對諸多誘惑無能為力,來者不拒,無惡不染,成為社會的沉澱者與實驗品,不能自拔。藉此警視後人誘惑之害,使之望而生畏,以期達到“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唯讀聖賢”之效果。撇開僅僅幾百年前閉關鎖門不出,最後被洋槍洋炮打進門來,淪為被迫全盤接受的清政府的覆轍之例不說,這種粗製濫造的幻想生出來的模本,本身就很可笑。人是高度智慧動物,有著強大的思維能力和自制能力,對於很多事,是只有“想不想”做,而沒有“能不能”做的。而其實面臨誘惑,人的做法往往是,看清這誘惑的籌碼,然後在心裡人生價值的天平上過過秤,是非由心,不是一時之想,而是深思熟慮之後,判斷為接受這誘惑所要償付的代價,值或不值,然後決定選擇。即使是最使人感到悲哀的吸毒者,也自有他們願意的緣由,他們熱衷眼前一時之快不計日後無窮之災,儘管這緣由在大多數人眼中是無知、可笑的,但這畢竟說明,不是屈從於誘惑,而是選擇。

面對誘惑的選擇,可以援引蘇武李陵這一對對比鮮明的例子。

蘇武出使匈奴,副手謀殺番王,陰謀泄漏,蘇武並不知情,無辜遭囚,流放北地。面對匈奴三番五次高官厚祿的誘惑,蘇武斷然拒絕。茹毛飲血十九年,牧羊聊生,未嘗易其漢節,待得偶然之機歸來,已由壯年而至白髮蒼蒼年過半百垂垂老矣,家中也已妻離子散。蘇武因此而備受後人景仰欽佩,傳為佳話。顯然,蘇武決不是一時興起心血來潮,他必然是經過了反覆思考,在窮生明志與高官厚祿之間,蘇武心中的天平傾向於前者,他做出了抉擇。蘇武誠然是一位偉大的英雄,他理應因他的選擇青史留名。

然而李陵便應當因他的選擇飽受唾罵嗎?

李陵是大漢上將,名將李廣之孫,幾乎是同一時代,李陵在塞外遇敵,以五千步甲迎戰匈奴單于御駕十餘萬鐵騎,且戰且退,浴血奮戰千里殺敵數萬終因兵力懸殊過巨,而又矢盡糧絕孤戰無援,兵敗被圍,李陵在手刃數十人後也力竭,在逃脫已不可能後,李陵的處境與蘇武並不相同,蘇武不降猶有餘地,可為一階下囚,李陵不同,匈奴可以容納一個不降的使臣,但決不會放過一個頑抗的將軍,何況在李陵手下送掉性命的匈奴子弟數以萬計,身負血仇豈可不報,李陵只有死,或降,兩條路,在殺身成仁與降敵得生之間,李陵心裡的天平終於倒向了後者。珍愛生命,這並沒有什麼不妥,畢竟生命是一切的根本,沒有生命,任何都無從談起,史家巨子司馬遷也正是為此為李陵辯解而獲罪殘身。魯迅有言,生者無權勸他人去死,大意如此,而今天在千千萬萬唾罵漢奸叛徒的芸芸眾生之中有哪個設身處地去想一想,換若他自己又會怎樣呢?把國家、人民或其他人生價值放在生命之上的,又有幾個?古有文天祥今者孔繁森,舉得出例子,就說明這並不多。

蘇武李陵的例子應該給我們以啟示,他們其實是在選擇誘惑選擇人生。難道竟可以說李陵怕死嗎?一個怕死的人怎能慣於衝鋒陷陣?只是“不願”死,而絕不是怕死,這正如今天塞給你一把刀讓你去殺人,你的回答是“不想”而絕不是“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