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花朵
昨日上網看見一個有趣的網頁,裡面講了這樣一件事:2006年一次中日韓3國學生參與的定向挑戰對抗賽顯示中國中學生在運動中的耐力水平和運動後的恢復能力都遠低於韓日學生。
我不禁聯想到了許多類似的事情,其中就有那一次影響最大的,改變了中國教育理念的討論,既1993年一篇名叫《夏令營中的較量》的文章所引發的全社會的反思,正是它促進了素質教育的生成。然而事隔十四年之後,從“80後”到“90後”,中日青少年一代有過許多次“較量”,卻始終未走出“失敗”的陰影。我不禁要問:“我們喊了十幾年的素質教育,中間又減負又課改,究竟有什麼結果?”
也是在2006年末,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了《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生活意識比較研究》。研究報告中稱,中國學生有著“四強四弱”的特點:自信心強、上進心強、幸福感強、紀律性強;實踐能力弱、自主能力弱、親子溝通能力弱、休閒娛樂弱。作為一名高中生,我及我身邊同學的狀態都證明了該報告的準確性,對於“四強”,我理解為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學校教育所應有的成果。對於“四弱”我理解為父母對孩子的過分關心。“孩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麼都不用你管!”這句話我相信大多數中國家長都說過,這句近乎國民共識的話道出了中國教育的真正隱患。這就造就了到了十幾歲還不會切菜的高中生,造就了不會整理床鋪的大學生,造就了至少3000萬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困擾的青少年。這就歸結到了中國的兩項基本國策:計畫生育和高考制度。
對於這兩項基本國策,我是沒有資格評價的,但是我知道在我的同齡人中,絕大多數都有當教育部張的類似志願,希望長大以後可以改變中國的教育制度。可是我們現在無力改變,沒有能力改變一件事就去適應它,於是我們習慣了每周上6天課,習慣了早上同月亮作伴,晚上與星星為伍,習慣了放學就回家,在兩點一線的模式下生活,習慣了每天回家不是吃飯,就是看書,習慣了那幾句被問了上千遍的話“作業寫完了嗎?”“怎么這么晚才回家?”“放著我來,你回房看書去。”就這樣,我們慢慢變得麻木了,一天只知道看書學習,甚至連一些簡單的家務都不會幹了。體育課有些同學也在課桌上發憤圖強,於是便於哥們調侃道:“精神可嘉呀!”這時想到梁任公在《少年中國說》中的一段文字:“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過雄於地球。”可我國現在學校里的學生又是怎樣的呢?從小便被父母灌輸“學習好一切都好”的觀念,在學校又被注入分數第一的想法,結果是一心唯讀聖賢書,卻充耳不聞天下事了。這就是我們的祖國想要的人才嗎?
想想自己在同齡人中還比較幸運,父母從小都很注意培養我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自立能力,國小、國中也是很少過問我的學習,認為我只要健康快樂就好,從不給我太大的壓力,可自從我考上省重點以後對我關懷備至,生怕把我怎么了,我理解他們可能是快要到高三了,他們不得不讓我全心學習了,還好我自己還不錯,所以父母對我還是比較寬容。但看看身邊的同學都在努力,我也得加一把勁兒了,誰叫咱是祖國的花朵呢?
可再想到花朵,我倒比較喜歡作一些有意義的東西,因為花朵是要別人照顧的,太矯弱,我覺得還是不要作花朵的好,您說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