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
忍——心字頭上一把刀。古人為何如此造字?恐怕是為了給後人一個警示,要學會忍讓,做事要“三思而後行”。看來,忍字含著深深的學問。
學問一:小不忍則亂大謀
史學巨作《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仕途坎坷,飽受風霜。因與漢武帝意見相左而受宮刑之罰。對於一名男子漢大丈夫而言,這是何等羞辱,但他忍了下來,忍受世俗的眼光,忍受閒言閒語,忍受心中巨大的痛苦,為的只是心中那個堅定的信念——完成《史記》。最終,他完成了心愿,也在中國的文學華章上添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仔細想想,司馬遷若不能“忍”,而是不堪羞辱投河自盡,那么《史記》能否誕生便要打上大大的問號。
所以,在你得不到他人理解時,請學會忍讓,堅定信念往前走,終有一天,你會到達心中的聖地。
學問二:忍一時風平浪靜
在世人眼中,李煜是一個貪圖享樂,沉湎於音樂與文學的昏庸皇帝,殊不知,他也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當李煜從其父親手中接管南唐時,南唐的國土已失去一大半,失去了國號,成為宋朝的附庸國,為了能使南唐存活的長久一些,李煜決定忍,忍一時風平浪靜,的確,這一忍使南唐換來十年定安,使南唐成為最後一個被吞併的小國。
或許,你會鄙視他的懦弱,便李煜也是經過深思之後才決定退讓的。作為一個有濃厚文人氣質的君主,能做出如此卑微的決定,必然要做出痛苦掙扎,忍,換來的十年安定,換來金陵繁華,換來花間詞派的鼎盛,未嘗不是件好事。
所以,在前途不明朗時,請忍讓,守得雲開見月明,弄清形勢再勇往直前,一樣可以沖向心中的聖地。
學問三:士可殺,不可辱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內外形勢嚴峻,美國對我們實行經濟封鎖,然後發動韓戰,想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中。但 * 領導的中國人民不懼怕,不退讓。本著“士可殺,不可辱”的信念,與之一戰,扞衛中國的尊嚴。最後,向世人證明中國人是站立著的。
倘若當年中國怕了,屈服退讓了,那么中國將會成為一個沒有氣節,沒有尊嚴,跪著的民族。
所以,當成功需要用尊嚴來換取時,請不要再忍讓。忍讓只會帶來更大的失敗,沒有什麼比尊嚴重要。
小不忍則亂大謀,忍一時風平浪靜,士可殺不可辱……忍的學問無窮無盡。但只要處理得當,你一定能夠到達願望的彼岸。
精彩推薦:
{{item.user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