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
“手把青苗插向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靜才是稻(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初次拜讀布袋和尚的這首詩時,心中也充滿疑惑不解,退後真的可以向前?而今,當輕風再次撫摸我年少的面龐時,我懂了,原來他插向水田的,是一個個雄渾厚重的“忍”字。
翻開歷史的書卷,不妨讓我們看看古人是如何在忍中求生存。
我看到了勾踐,他在馬棚中,為吳王夫差的戰馬清洗身體,他躺在薪柴上面,每日嘗盡苦膽,面對國破家亡的處境,他忍了,後來“三千越甲可吞吳”成為美談,“臥薪嘗膽”成為人們走向成功的真理。倘若他不能忍讓吳王的多番侮辱,倘若他不能承受亡國之痛,那他還有重整旗鼓的機會嗎?
寒風指面,燈火闌珊處,我望見了韓信,幾個流氓手握尖刀,逼他受胯下之辱,他也忍了,屈膝而過,後來,他成了漢朝開國元勛,手握重權,被歷史所銘記。君子不逞一時之勇,深諳忍中求生之道。倘若當時韓信拔刀相向,也許劉邦就少了一名戰將,他也將成為歷史門下的一名匆匆過客。
“忍”是道,一條充滿了智慧的艱辛的道,也是我們賴以成功的道。“小不忍則亂大謀”,西楚霸王項羽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大兵壓境,烏江河畔下,本可忍氣吞聲,逃出險境,可他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便斷絕了生的希望,與成功擦肩而過。若他忍下顏面,其實能否“捲土重來”也未可而知。
駐足當前,放眼未來,我們也得先學會忍。
如果說當年列強侵華,火燒圓明園,是清 * 所導致,那么前些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駐南大使館,我們選擇的依然是忍。我們的祖國承受的屈辱太多了,那些深埋在地底的冤魂,那些忘不了的國讎家恨,我們都忍了過來,等待春天,你們看,到處都是我們崛起的跡象,四處都是我們中國人的影子,我泱泱大國,當迎風而立,俯視群雄,但在這之前,我們得先學會忍,忍住噴薄的血液。
勾踐忍盡了苦痛,韓信忍胯下之辱,中國人民也一忍再忍。歷史在告訴我們,只有“忍”才能出英難,只有“忍”才能國強,只有“忍”才能生存。
在忍道中求生存。在忍道中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