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
有一句話說得巧:“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凡事均有它的根源,事如此,人亦如是。欲要水流得遠,就必須浚其泉源;欲要木長得高,就必須固其根本。源,不可或缺。
為何秋天會有成熟的果實?果實成熟了,農莊的主人會很高興,會計算著如何盈利,可是,人們是否會想想成熟果實得來的根源?果實的生長需要人的照料,也需要有利的自然條件。風吹雨打是對它們的洗禮,光照日曬是對它們艱辛的考驗。經歷了這些,才使它們變得成熟,才有了秋天的碩果纍纍。可謂“不經歷風雨,怎得見彩虹?”
這是父親和我在談及耕耘與收穫時展開的思考。由秋實引來的沉思使我醍醐灌頂。
是清澈的湖水才有了“魚在水中游”,活潑的魚兒可離得開水?不,水給了魚兒生命!我們不能像栽培花兒一樣將魚養在土裡,因為水就是魚兒的源。是水,讓魚兒有了“年年有餘”的富貴象徵;是水,讓魚兒的生活不乏色調。水呀,魚兒深深愛著你。
給鳥兒一片祥和的天空,讓它們在蒼穹間翱翔,天空便是鳥兒的源。離開它們的棲息地,鳥兒終歸回到萬里碧空中,舒展舒展筋骨。天空不留下鳥的痕跡,但它們已飛過。是呀,天空,承載著多少飛鳥遠大的夢。
大自然的一切是美好的。它給了我們一種清晰的視覺,這一切均離不開它的源——自然的因素,人為的涉足。
人呢?我們常說“人不能忘本”,這似是一種人文主義道德理念要求,其實是在詮釋人不能忘其源。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是對師恩的銘記與感懷;“飲水思源”“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是對他人給與的利益或幫助的深切感激。人,作為平凡的個體,不能離開群體而獨立存在,在生命的長河中,當有許多來自不同層次的人們不同程度的幫助與關懷。施恩者不圖報,受助者常思源,那么,構建和諧人文理念,創建和諧文明社會,便具可推動趨勢。生命歷程中,常思源。
人的情感紛繁交錯,父母恩實是難忘。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是人作為生靈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源。在這一情感上,人應當時刻銘記其源泉,有些人,有些事,過了就不在,這是讓人最痛心的!
除卻事物之根本,活出自我亦是人之源。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一種對人格尊嚴的秉持,不向權貴低頭,實是堅持自我,堅持本色。本色——人的靈魂之源。人有己見,有創新意念,這便可棄“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諸類壞風氣於九霄雲外。人格尊嚴獨立,這便不乏李白豪邁剛直的氣魄。人,實應活出自我。
源在何處?源在人心。記住根本,牢牢把握人之源,事之泉。
生命中的意義,貴在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