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欠缺什麼?
翻開中國燦爛的文學史,許多“星宿”發出耀眼的光芒,唯獨缺少一顆“星宿”——諾貝兒文學獎。為什麼,中國文人沒有獲過此將,象徵著純粹文學的獎項。我深思下來,思考著,中國文人是否欠缺著什麼,那么欠缺在那。為什麼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竟沒有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這的確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我不禁要問什麼會這樣?為什麼當代文人只沉浸在研究古代文學,為什麼當代文學文人不去寫中華民族最純粹、最傳統、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難道這僅僅是因為無人欣賞,無人拜讀;難道在偌大的中國,在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竟找不到一個懂得欣賞的知音嗎?這的確令人難以置信。
在古代,由於社會性質,價值取向,決大多書讀書人只為升官發財,實現自已的人生報復,寫出的文章有很濃的政治氣息;而未實現人生抱負或在官場中受到排擠,寫出的文章多則抑鬱寡歡,雖然此類文章有很多被傳誦下來,也有很多是千古的名篇。但,真正寫出本民族特色的卻寥寥無幾。
在當代文學中,則千篇一律,清一色的全寫小說,每當我到書店購書時,總能在書店最顯眼的位置看到,本季暢銷某某小說,作者某某,而要是已略有名氣的作家,則寫成某作家最新力作。出版的小說不是“言情”就是“武俠”,很少有能看到其它文體的文學。只有在書店的某個角落的書架上,擺放的,唯一的顯得“另類”的書,就是那以過逝的作家,寫的詩歌,散文等,可是那些書已布滿了塵埃。
在當代文壇中,文人誰著社會的大潮湧動著。一陣雷一陣風,風雨一過便重此銷聲匿跡,很難有長久流傳的勢頭,雖然中國有悠久的文化歷史,但留給後人的精神食糧太少,而僅有的又沒被後人很好的傳承下來。
中國文人欠缺什麼,欠缺寫作技能,閱歷,還是……我認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是不會欠缺這些的,唯一欠缺的可能就是一個正確的“三觀”。
雖然寫小說滿足了大眾的口味,暢銷的小說也滿足了作者金錢的“欲望”。從而就導致了國民的愚昧,素質的偏底。
近年,國家正改革當前的教育體制,向素質教育轉型,當然應試教育的課本已不順應時代的需要。。於是“教改員”就把暢銷的金庸小說引進了課本,並把一些愛國主義文章如《狼牙山五壯士》刪除。這引起了軒然 * :贊同者認為這樣能增強學習語文的興趣;反對者認為,這樣會使學生淡忘先烈的英雄的英雄事跡。我也執反對意見:“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而一個有英雄的民族人們卻逐漸的淡忘,這更令人悲哀,”可能中國文人就是欠缺了一點愛國主義和愛國的熱情,所以才不去寫本民族最純粹的文學,才寫不出最高雅的文章,才無緣諾貝爾文學獎。
印度,亞洲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國家,泰戈爾幾把本民族純粹的文學,把愛國的熱情升華到了極點,讓全世界聽見了亞洲文壇的聲音。只有這樣的文章才能流傳後世,才經得住時代的洗禮,只有這樣的文章才看稱真文學。
亞洲第二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國家——日本,川端康成,也把大和民族的文學的文學寫出了特色,可我卻不會認同。一個不敢正視本民族歷史的民族,一個企圖竄改本民族歷史的民族,即使寫出的文章在有特色,我也不回去拜讀,我怕被那些骯髒的文眼玷污了我的靈魂,可能我執的觀點有些偏激,可是這就是我的風格。
假如中國文人不隨波逐流;假如中國文人有一個正確的“三觀”;假如中國文人有一點點愛國感;假如中國文人……嗨,真的很悲哀,假如中國文人從事純粹文學的創作,又怎能落到如此田地,那獲諾貝爾文學獎啟不早以是中國文人的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