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測

作者:不詳  (字數:2000字作文)

火星,我們來了。

經過半年多孤獨的星際旅行,2004年1月4日,地球人的使者――美國宇航局的火星探測器“勇氣”號,穿過130公里厚的火星大氣層,像皮球一樣調皮地在火星表面彈跳數分鐘後,穩穩地落在火星上。

“勇氣”號只有一個電瓶車那么大。堅實的基座、結實的輪子,使“勇氣”號看上去非常惹人愛。它的“大腦”是一台每秒能執行約2000萬條指令的計算機,“頸”和“頭”則是火星車上伸出的一個桅桿式結構。“眼睛”是一對可作360度水平轉動的全景照相機,以攝取火星表面和天空的全景視圖,向地球傳回清晰的圖片。當發現值得探測的目標時,它的六個輪子將運動至目標前,然後伸“手”進行考察。“勇氣”號上還配備了類似放大鏡和錘子的工具。人們期待著它能在火星上發現水和生命存在的跡象。

20時52分,“勇氣”號向地球發回信息,接著又陸續發回許多珍貴的照片。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在1月24日左右,“勇氣”號的孿生兄弟“機遇”號也將在火星著陸,兄弟倆將聯手帶去地球人對火星的問候。

我們所知道的火星

火星是太陽系的第四個行星,它的體積約是地球的一半。火星表面75%是沙漠,一片橙紅和棕紅色的戈壁景象。出現望遠鏡後,由於人類觀測到火星的多種特性與地球相似,故被被為“太空中的小地球”。因此,人類對火星寄予深切希望是順理成章的事。

火星上的一日只比地球長41分鐘,火星上不僅有類似地球上的季節之分,也有明顯的“五帶”(熱帶、南北溫、寒帶等),晝夜溫差超過100攝氏度。火星表面重力加速度是地球的2/5,難以束縛很多氣體分子,因而大氣非常稀薄,主要成分是約占95%的二氧化碳。

人類為何對火星“痴心不改”

自1962年11月,四十多年來,全球發起的三十多次火星探測計畫中,有三分之二以失敗告終。但人類卻仍對火星“痴心不改”。為什麼呢?

首先,這是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其次,火星實在令人類著迷,它比太陽系任何星球更接近人類目前所居住的地球,它與地球有很多相似之處,火星探索有助於更好地了解我們自身的地球。

此外,人類一直在不斷地擴展自身的生存空間,開發火星乃是勢在必行。

知識點擊:火星探索史

1962年11月,蘇聯發射“火星1號”,在飛離地球1億公里時與地面失去聯繫,它是火星探測的起點。

1969年,美國發射的“水手6號”和“水手7號”,對火星上的大氣及其表面進行了分析。

1997年9月,美國發射的“火星探險者號”成功地在火星表面著陸,得出火星曾有過溫暖和濕潤的氣候。

2001年到2002年,美國發射“奧德賽”火星探測器,發現火星表面和近地表層中可能有豐富的冰凍水。

2003年6月2日,歐洲宇航局研製的“獵兔犬2”升空,但至今未能與地面控制中心取得聯絡。

2003年6月10日,攜帶“勇氣”號火星車的美國“火星探測流浪者”號探測器發射升空。

2003年7月7日,美國“勇氣”號的孿生兄弟“機遇”號火星車發射升空。

2004年1月4日,美國“勇氣”號成功降落火星,並發回大量照片。

火星探索未來步伐

2004年,可望在火星表面設立流動實驗室;

2005年,美國將發射“火星偵察環行器”

2007年,美國將發射“火星2007”探測器;

2007年,法國將發射1個軌道探測器和4個小型的著陸器;

2007年,義大利將發射“火星環行器”;

2009年,預計太空船可在火星表面漫遊數十公里,並從火星帶回一塊石頭到地球;

2009年,俄羅斯計畫向火星發射一枚探測器;

2014年至2015年間,俄美歐三方參加的國際火星登入計畫,擬定派遣航天員向火星進發;

2025年至2030年之間,歐洲航空局和俄羅斯將聯合向火星發射自動探測器,並向火星發射載人飛船。

在火星與地球“親密接觸”之際,中國也加快了接近這顆紅色星球的步伐。中科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正在制定火星探測規劃,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環繞火星進行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