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 忍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教會我們的是“忍”。“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教會我們的也是“忍”。連孔子的“克己復禮”也似乎千叮嚀萬囑咐地在我們耳邊低吟“凡事都要忍!”
然而,中國人仍有“忍不住”的時候,忍不住步行的緩慢,就學習騎馬,就造馬車;忍不住汲水的艱苦,就學會造水車,挖運河;忍不住刻竹的麻煩,就發明了紙張。每當一個人“忍不住”的時候,世上總會多分多彩,因此,科技的變革,時代的進步,遠不是“忍”出來的。
“勿忍”是“忍”的一種境界。司馬遷正是“忍不住”史書的缺漏錯誤,才激發了他的熱情,才使他“忍”住了宮刑之辱,因此,“勿忍”不是隨便遷怒於人,不是無限的煩躁,而僅是對一切不加思辨的“忍”之否定。日本古代有種人,以“忍”字作為行動準則,修煉要忍,處世要忍,似乎這樣就可以達到無欲無求的境界,他們受用於人,雖無所求,但為“修煉”而 * 越貨飄然所不做。他們這種“忍道”,僅是使他們變成野心家的工具,這種“忍”是不可取的,因為他們喪失了自我,凡大小事都以“忍”來對待,導致日本歷史上雖有不少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卻無出名的“忍者”。
“勿忍”更是歷史前的動力。縱觀我國歷史,農民從來都是很樸實,很難“忍”的弱勢群體。只要統治者不施以 * ,農民可謂任意剝削,但當農民“忍不住”的時候,往往就是更朝換代之時。“黃巾起義”帶來了三國時代,陳勝、吳廣起義加速了暴秦的覆滅,而太平天國運動更是為中國紅色革命帶來了不可取代的經驗教訓,倘若他們當時“忍”了,歷史必然停止前進,腐敗的局面定如一潭死水。而他們的“忍不住”便是這潭死水所必須的“源頭活水”。
“勿忍”也是我們創造,發明的前提,從愛迪生的電燈,到現在的網際網路、手機等高新科技,都是因為“忍不住”某種落後現象而出現的。若我們什麼都“忍”,我們可以想像科技進步會何等緩慢。
“勿忍”所帶來的遠比“忍”的要多,要豐富。
為人處世上,我們要容忍他人但在科技,經濟事業上,“勿忍”永遠是我們的主旋律,我們要發展,“勿忍”才是變革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