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王廟焰花

作者:不詳  (字數:1900字作文)

龍王廟村,地處樂亭縣城北二華里。整個村莊房屋整潔,房前屋後綠樹成蔭,街道路面光亮如鏡,排排路燈齊如列兵,是今日遠近聞名的文明生態村。當年焰花曾給該村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如今處處零落的焰花作坊也已不再。村里人每每提及自己的先人曾用一雙巧手製作出極具北方韻味的龍王廟焰花,將中國焰花推向一種極致這段往事,既自豪又頗多感慨。

樂亭龍王廟焰花以其細膩的表現手法有別於麻石焰花的粗線格調。據《樂亭縣文化志》記載,龍王廟焰花借用戲劇的一些說法,稱每一個小情節為一出兒,每次演出需連出演放,表現出一個完整的戲劇情節。製作時,工匠們預先用不同藥品在紙質托盤上擺出節目中人物、動物或家什等造型,而後分別放入直徑二三米的盒中,再把火藥放入薄油紙捻成藥捻兒作為引線,根據情節需要,按不同角度和層次拴結,以便使火藥從各個角度、分層次燃燒,有序地展現出各式各樣栩栩如生的形象。每一個盒子可裝一個出子,一夜往往要演出十幾個出子,如果用手工操作,難免要遇到危險和麻煩,這就需要預先將這些出子用藥捻兒按情節先後將其連線在一起。一出兒演畢,第一個盒子隨著“砰”地一響便自動脫落,第二個盒子藉助火藥的推力也隨之懸升至台中央,自然地接續燃演。為增強藝術效果,使情節讓人更明晰,較複雜的出子往往還要配上專門人員解說和吟唱。

樂亭龍王廟當年所產的焰花出子,至今人們尚能說出名字的有“步步高升”、“魚龍變化”、“鯉魚跳龍門”和“大劈棺”等。

“步步高升”出子,昔日一般燃用於達官之家的升遷慶典。工匠們用竹蔑做成一節比一節細的塔體骨架,再用白紙糊面兒。塔身每一節內都安置一節蠟燭,以增強燃放亮度。燃放前,先將幾十節塔身部件一層層套疊,再懸於十餘米高的木架頂端。燃放時,只聽得“噗”地一聲,節節塔身紛紛墜落,你正一愣神,幾十支蠟燭同時點燃,頓時周圍亮如白晝,十幾米高的佛塔也於瞬間成形。

“魚龍變化”和“鯉魚跳龍門”均屬慶吉祥的出子,時常在民間燃演。前一出燃放初始,便見一條紅鱗鯉魚在水中搖頭擺尾,悠閒自在地游弋。隨著一道光焰閃過,鯉魚則驟然間變成了挺角伸爪、圓眼如燈的巨龍,騰空而起。今日江中鯉,它日鬧海龍,暗合觀者財運亨通、事業發達之意。更令人稱道的是“鯉魚跳龍門”。燃放伊始,滾滾巨浪由遠而近飛速而至,一會兒,大浪之中突然浮現出兩扇大門。只見大門兩旁柱刻纏繞金龍,楣飾雕鏤翠花。觀者正欲細看之際,又有一紅鱗大鯉魚躍出水面,跳過龍門,悠然在水中遊走。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恐為一師之作。

“大劈棺”一出是僧道之徒以驅邪為幌子騙人的工具,雖然富有迷信宣教色彩,但僅就其藝術性仍值得一提。此出始燃時,一仙人手捋長髯慢慢走向觀者。這時解說人登場配合,高喊:“惡鬼,哪裡走!”話音未落,便見仙人亮出利斧,上下揮舞。接著,閃出一座大墳,大仙一腳踩下,只聽“砰”地一聲,墳墓頃刻碎裂兩半,一口紅漆棺材隨之映入人們眼帘。大仙舉利斧猛劈,棺材喀嚓四分五裂。棺中屍體一躍而出,似欲流竄人間再行作孽,大仙手急眼快上去一斧,將此妖魔身首異處。解說人宣布厲鬼已除,鬧鬼之家從此可享安寧。演出情節驚怵,令人心驚肉跳,據說在當時曾被列為“少兒不宜”類神秘作品。

龍王廟焰花不但講究情節完整,更注重細節上的逼真。如“葡萄架”出子。燃放初始,一架枝繁葉茂的葡萄秧纏繞於架上,一會兒便長出一掛兒掛兒綠色的葡萄珠兒,葡萄轉眼間又由綠變紫直至變紫黑。粒粒葡萄溜溜圓,水靈靈,叫人垂涎。葡萄成熟的過程哪怕是一個極細微的變化也表現得極其精確到位,觀者不得不嘆服工匠們技藝的高超和精湛。

清未民初,龍王廟村承襲這一絕技的只剩下“焰花大師”張好林、張彩屏、盧瑞徵、劉馨閣四人,但當時已沒有人可染指傳統大戲了。繁花落盡尋落花,但僅憑這些零碎的記載,就足可窺見當時這村焰花製作技藝奇絕之一斑。

時至今日,在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的衝突中,盛極一時的龍王廟焰花已如流雲飛逝,一去不再。

該村村民肖老漢說:“國家明令禁止焰花生產,自然有他的道理。用焰花表演戲目:一是造價高,一個出子往往需要浪費十幾斤到幾十斤的各種炸藥;二是危險大,在焰花製作和燃放中,經常會造成人員傷亡;三是污染嚴重,一次燃放幾天后空氣中還有火藥味兒。”“什麼是進步?該淘汰的就得淘汰,這就是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