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作文北京卷:試題評析
作者:不詳 (字數:1200字作文)
這是一個材料作文。題目先給材料,而材料由兩部分組成:一聯唐詩和對它的五種理解;然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本次作文寫作要求:根據自己的體會,展開聯想,寫作文。在作文要求中,題目限制了不能寫作的文體,沒有給話題,其他跟話題作文要求差不多。
面對這個作文題目,首先要讀懂材料。作文題目中提到的唐代詩人劉長卿的兩句詩,出自其七言律詩《贈別嚴士元》: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細雨濕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東道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詩中寫的是在一個春寒料峭、天氣多變的日子裡,作者在蘇州城外惜別友人的情景,透露他仕途不得意的心情。詩的情調和意蘊都是十分低沉的。其中,題目給出的兩句詩的意思是:看不見的細雨把衣服淋濕了,花瓣悄悄落地聽不見聲音,這是字面上的意思。但我們要讀懂字面後面的意思,這才是審題立意的關鍵。當然,對這兩句詩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正如題目中提到的那樣。你可以根據給出的這兩句詩的字面意思,結合自己的經歷、感悟,來確立自己的解讀,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
“這是歌詠春天的美好品格”,重點應該是“品格”,而不應該是毫無顧忌地談論“春天的美好”;“這是暗指一種恬淡的做人境界”,重點則不是“境界”,而是“恬淡地做人”,其實就是對“品格”的具體化,假如海闊天空地闡述做人的境界,則又離題萬里了;“這是嘆息‘細雨’‘閒花’不為人知的寂寞處境”,你當然可以談“寂寞”,但準確地講,這裡的寂寞應該是具備恬淡地做人品格的人所必須面對的處境;再看“‘看不見’‘聽無聲’並不等於無所作為”,則是面對寂寞處境時所導致的結果,可簡單理解為不在寂寞中平庸,就在寂寞中偉大吧;至於“這裡的情趣已不適合當今的世界”是從另一個角度去談論同一個問題而已。
接著再“展開聯想”,談“自己的體會”。你當然可以對提供的五個“有人說”進行體會,也可以另闢蹊徑。細讀詩的意境,那種獨處寂寞的滋味會一點點滋生,煙雨朦朧的江南細雨中,獨自黯然感懷,衣衫已浸濕,卻全然不覺,心已經完全沉浸在那傷感惜別中。假如你是多愁善感的人,在自己的世界裡堅守著一份恬淡的品格,渾然不知世界之外的人對你心生悲哀和憐惜,讀這句詩,你會陷進去難以自拔,假如你是體貼細膩的人,能用心把親情、友情滋潤,因而也會得到更多的愛的回報;讀這句詩,你會讀出一種人間至情,假如你是閒散無求的人,雖然平凡,但懂得生活,你的世界也許並不寬廣,但足以讓自己舒心開懷;讀這句詩,會頓然領悟那種無欲的境界……可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綜上所述,就用這個題目的內容進行立意,至少有以下幾種思考:
1.春天般的品格(和風漸染、潤物無聲,引申出人間的各種真情);
2.恬淡也是一種美德、一種氣度、一種境界等;
3.面對寂寞需要一種超然的心態,需要忍耐與執著等;
4.大音無聲,大愛無言,默默無語並非無所作為,多一些默默奉獻,少一些譁眾取寵等;
5.追求功利導致社會的浮躁,缺少淡定做人將會失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