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談“忠言”
回溯歷史,每一個王朝衰敗都是因為皇帝的昏庸無能,而昏庸無能又主要表現在“親小人,遠賢臣”。為什麼那些“敗家”皇帝身邊總是不乏小人呢?那些賢臣哪裡去了?關鍵時候他們怎么不出來說說話?似乎是些白痴問題,賢臣們都被拖出去挖心的挖心、凌遲的凌遲、殺頭的殺頭,只能去閻王爺那裡表白一片忠心了。奇怪了,怎么賢臣先一個個去報到了,小人們卻還能快活些時日?難道那些黃帝們的視覺、味覺都出問題,分不清“好蛋”和“壞蛋”?
咱們拿個“案例”來簡單分析一下。乾隆雖然不能說是很昏庸,也沒有到敗家的地步,但他對“親小人”確有切身的經歷。
乾隆皇到了晚年就有些臭脾氣了,這也是人之常情。可那些大臣們沒有意識到主子脾氣的改變,動不動就大發感慨。而和|就不同了,他在皇上勉強只是拍拍馬屁,作作對子,說話都比較委婉,不直接針對皇上。於是,皇上對和|特別寵愛,對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和|也就大肆的斂財、貪污……
其它事例就不一一多說。由此我想,這裡面的問題就出在“說話”上。小人們別的也許不行,但拍馬屁一定得會。皇上給“拍”樂了,心裡一高興,自然對小人特別寵。
在此,我也不是鼓勵大家多拍馬屁、多戴高帽,而是說當我們勸告或者建議他人時,要懂得說話的藝術。
俗話說:“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多少賢臣被這個道理給害了啊!亦或者說他們誤解了這句話的意思,認為“忠言”必須“逆耳”才“利於行”,“良藥”必須“苦口”才“利於病”。西方人為了避免藥特別苦而難以下咽,在藥的外面包了一層糖衣。至少藥在進到肚子之前它是甜的。那么“忠言”何不也包些“糖衣”呢?
畢竟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想唐太宗那樣有寬廣的胸襟,寬廣得都讓我覺得在演戲了。所以,哄孩子吃藥時是要帶點糖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