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得即足

作者:福州三中高二(1)班 吳雅楠  (字數:1000字作文)

福州之福或說閩越之福,最值得一提的莫過於市井油鹽與風雅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人文風味——一種市井而生活的文化。

不似綿延的長城,不似風中孑立的雁門關,福州的人文皆是從柴米油鹽中聚落而成的。譬如提及最多的三坊七巷,一片瓦一塊磚,無不是從衣食柴米中搭建起來的,就連石板路夾縫裡的苔,也透著市井坊間的炊煙味。

若是三坊七巷失了油鹽醬醋,會不會如唱曲兒的優伶少了一雙襯手的紅牙板而尷尬又索然無味?

有幸在它還未改建前去那裡走了一遭。南后街窄小的路上堆著賣燈籠的小攤,那時的我身材略矮,擠在人群中,只覺不同質地與花樣的棉衣擦過面頰,沖了一腦子的蠟紙味——那正是想像里“年”的味道。

越往巷裡去,那“年”味便漸漸淡去,氣味的種類漸漸繁雜。晾在窗外的衣服上的洗衣粉味兒,洗髮水的味兒,甚至有浸了水的牆角散發出微潮的氣味——生活的味道如此濃厚。巷牆是略微泛黃的,布滿細而密的小氣孔,據說是牆粉拌了鹽巴和上去的,像一塊放涼的發糕。舊時年月里的張愛玲愛呆在她的樓閣上,嗅著“上海日子”里繁複的氣味,觀望著每次的人來與人往,氣味里的每種東西都叫做“生活”,叫“過日子”。

福州之福便是文化已成為生活的部分,溶入骨血,蟄伏在胸口。讓文化成為一種生活,讓它走下高高的神龕,棄去仙池裡的一葉蓮花,拾起半枝人間芳草。

福州是不顯山不露水的城池,這裡的文人也大多有的是春日贈書潑墨的小風雅。在柴米油鹽的小日子裡泡出一點散,一點慢,可謂愜意。閩地孕育出的是一種生活文化,令文人、騷客更貼近大地與生活,獨特而頗具人情味。

去過三坊七巷的水榭戲台很多回,日暮之時,翹角飛檐,石廊紅梅,不可不謂風雅,卻堵了一胸的失落,直到回看當時的照片,才恍然大悟。在舊時的年月里,戲台上的大紅燈籠,戲伶咿咿呀呀聽得不甚明晰的古老唱腔,積了半寸厚的花生殼和紅紙,看客們連連的叫好……這些本都是不可或缺的。聽戲本就是市井雅俗共賞的娛樂,若少了人氣人聲,戲台還能算戲台么?

也許我們是不幸的,因為市井正在遠離我們的文化,當三坊七巷的夜不再是沉寂的夜,我們是否遺失了什麼。

也許我們是有幸的,因為我們曾經歷過充滿市井而生活的福州文化,貼近它“真而切”的脈動。

那遠在朔方的人們還在對著故宮的殘骸朝聖,沒有了往日的貴族,它只是座空蕩的屋子。御池水碧,伊人芳蹤何覓?曾得即足,約抵也是種屬於閩地坊間文化的一種屬性吧?

福州之福,大概貴於此吧。

★福州三中高二(1)班 吳雅楠

點評:市井而生活的文化,是作者對福州特有的理解,作者在體會這種獨特的味道時,也在深思,到底這座城市需要保留的是什麼? □指導教師: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