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賦(並序)

作者:黃臻昊  (字數:1600字作文)

序曰:孟夏廿三,風疏葉散,瀏亮春光,宿雨難掩。詩錦詞繡,曲金賦玉,煙雲紙,梧桐筆,山河墨;以古照今,以景結情,願作文賦,以壯三明。

北望鬥牛,南指嶺南,西拔武夷,東辟台海。八閩者,東南海隅也,而猶龍之爪,失則無威;三明者,海隅之中也,而猶爪之鱗,去則銛鈍。三明何謂?開明清明文明,本心正心仁心。行路堅定,方成三明。

予謂君子,懷天地而遜志,博古今而謙禮。不矯不阿,無狂無卑;中庸居正,調燮心氣。爾來三十餘哉,三明立正循道,務本切實,其不亦君子之所為乎?開明者,求真務實,開拓創新也。予謂開明,本其所本,以求正身;盡其未盡,以彰本心。此亦可謂開明也。君子開明之風,其源必出君子。鄭忠華者,君子也,烈士也。為人子則孝親,為戰士則保民。碧血丹心入洪水,半破怒濤半染天。中流擊楫,誓為人民;不負蒼生,卻為鬼魂!猶憶予作《滿江紅》,喟然而嘆,曰:“海傾盡,山碾滅。生死易,心難解!縱明光百戰,黯而弗卸。”鄭忠華披堅執銳,赴湯蹈火,不卸明光,不解本心,無負君子之義,烈士之名。有君如此,本其所本,亦盡其未盡,豈非開明之氣浩然乎哉?本心而已矣。

予曾作《南山賦》,墨染綠道冬景,是謂“由情入景多愁,由景入情善感”。寫景結情,亦不失為風雅。管窺蠡測,請試言之:林海摛錦,花徑十里,素裳縞衣,春風留印。光影雕雲,迎春微薰;沙溪踽踽,不忍東去。最是無情閩江水,前催沙溪後送梅。金湖天鏡,藍田璞玉難尋;桃源幽澗,武陵落英遜跡。三明之堂堂,大巧無工,不外如是;三明之葳蕤,綠都雅號,名副其實。山河如此恬淡,人文可見一斑。予聞之林功濟,身出尤溪,心懷天下。不迷錢鎰,拾珠盡還以正心;不動名利,秉公斷獄以嚴紀。積勞成疾而卒,清明之聲未去。時宋神宗稱其“廉能”,清正廉明,至今可聞。是以游則聞其境,居則感其心;出則銘於行,入則傳於親。清正德風上下皆肅,而或反成山河,豈非清明之氣浩然乎哉?正心而已矣。

予方二八有一,年輕氣盛,好勇恃力,亦粗通仁義禮信:蓋其為人之本,不敢忘也。予從學十餘載,數得賢師授業,學禮並重,諄諄而誡,申以為人之道;又循江夏黃氏家訓,兢兢業業,而作《思禮賦》,誠記於心,懷仁而禮。嘗聞程門立者,楊時其一也。其為閩學鼻祖,深明客家“詩禮傳家”之風,傳而授於後。其之所以孚眾者,禮師顯仁也。仁之何謂?諧者也。三明文明之城,不亦為仁禮之城乎?或如高君芷者,以“春蕾”之名,釋仁禮之心,義扶寒門學子,風傳助貧之音。賢者顯仁以及人之仁,不賢者失仁以及人之不仁。前有楊時,後有諸生,時空千載,受教於仁。和諧之風猶輪,輻輳共承其力,方可周轉。楊時是為一,高君芷是為一,莊彩男是為一,眾人皆為其一,而莫之和諧者,假予期頤難見,豈非文明之氣浩然乎哉?仁心而已矣。

予生乎此,長乎此,滄海桑田,日新月異,無一不見;長路漫漫,且險且艱。佛曰三明,蓋天命之算耳;而三明之三明,行路而成,定於根本,合乎大道,戲而言之,蓋天命之創耳。行路賦,歌行路,誠願三明之燈,昫耀三明之路。

時丁酉雞年四月廿三,學生君邈拜上。

  三明二中老師李偉點評:本篇以擬古詩體賦形式寫就,四言為主,間以雜言。筆意縱橫,語言凝練,如此嫻熟地運用文言表達,表現出作者良好的古文功底與修養。全篇立意高遠,由三明的地理位置入手,繼而探尋“開明清明文明”的三明精神。且能關注現實,以鄭忠華之本心、林功濟之正心、高君芷之仁心為“三明精神”做了生動的詮釋,文脈貫通,大氣磅礴。

  市委文明辦宣教科科長江祖芳點評:在幾百篇紀念“滿意在三明”30周年徵文里,有一篇《行路賦(並序)》特別引發關注,讀文思人,一看是三明二中高二學生,便有些遲疑:抄襲?代寫?決定一尋究竟。約見語文老師李偉和學生作者,就感動和驚嘆起來:原來臻昊同學雖然父母都不是文人學者,但他從小就酷愛古典文學,閱讀量很大,有空常填詞寫詩,作賦也已多篇,才情逐步凸顯。欣喜之餘,我寄望臻昊同學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更寄望有更多的學子有愛好、懂閱讀,續寫佳作美文,傳承傳統文化。

●三明市第二中學高二(4)班 黃臻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