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與成功
――換個角度看《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是美國小說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海明威通過一個個靈動的文字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典型的“硬漢子”形象。
《老人與海》曾在1952年獲得普利茲獎。它通過敘述老漁夫聖地亞哥捕魚的故事,歌頌了他的毅力和決定,希望人們要勇敢地棉隊失敗。作品博大精深,敘述簡練,行文流暢,成功地運用了象徵、心理描寫的手法,富有哲理,堪稱一代佳作。
它巨大的文學魅力跟個使它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當時虎將的評語是這樣說的:由於他精湛的小說藝術――這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中有充分表現――同時還由於他對當代文體的影響。瑞典文學院院士霍爾斯陶穆也曾這樣評價此小說:《老人與海》是一部異常有力,無比簡潔的作品,具有一種無可抗拒的美。
的確,在老漁夫聖地亞哥身上是有一種不可多得的品質――堅毅與執著。這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換個角度想想,如果老人能依情勢調整捕魚的方向,而不是一味地執著捕殺大馬林魚,豈不是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已經八十四天了,老人在這段時間中一條魚都沒打到。而以打魚為生的老人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背負著生活的壓力,再次出海。運氣不錯,他遇見了罕見的大馬林魚。問了捕到它,老人放棄了捕捉其他魚類的機會,與大馬林魚展開了長達三天的較量。周終於以身體和身心保守摧殘的巨大代價換來了大馬林魚的一死。
然而苦難並未隨著大馬林魚的落網而收起它那猙獰的嘴臉。在回航的途中,他接連地又與“聞風而來的強盜”――鯊魚展開了激烈的搏鬥。問了扞衛自己幾天來的勞動成果,老人丟了許多捕魚的器具,更是被折騰得筋疲力盡。但是儘管如此,大馬林魚還是僅剩下了一條又粗又長的尾巴。老人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價,換來的僅是一具魚的殘骸和那滿身的傷痕。而在這段時間裡孩子卻輕而易舉地捕到了四條魚。
試問老人如果不是這樣的一味追尋那幾乎不可能捕到的大馬林魚。而是懂得變通,抓住了沿途其他的捕雨機會,那結果還會是如此嗎?
1973年,英國利物普市一個叫科萊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國哈佛大學。常和他坐在一起聽課的是一位十八歲的美國小伙子。大學二年級那年,這位小伙子和科萊特商議,一起退學,去開發財務軟體。因為新編教程中,已解決了進位制路徑轉換問題。
當時,科萊特感到非常驚訝。因為他來這裡是求學的,不是鬧著玩的,再說BIT系統,默爾博士才教了點皮毛,要開發BIT財務軟體,不學完大學的全部課程是不可能成功的。他委婉地拒絕了那位小伙子的邀請。
十年後,科萊特成為哈佛大學計算機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學的小伙子也是在這一年進入美國《福布斯》雜誌億萬富豪排行榜。到1995年,科萊特經過攻讀取得博士後之後,他認為自己已具備了足夠的學識,可以開發BIT財務染件了,而那位小伙子則已繞過BIT系統,靠法出EIP財務軟體,它比BIT軟體快一千五百倍,並且在兩周內占領了全球市場。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個帶百喔成功和財富的名字――比爾蓋茨,也隨之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比爾蓋次正因為懂得依情勢而變通,才能成就一番事業。而科萊特卻因為始終一味執著追求血液而落後了。難道比爾蓋茨不是在學習嗎?他是在時間中獲得新知而達到了更高的目的。倘使魯迅也盲目地探尋醫學研究而不“棄醫從文”,那還能更好地達到救國救民,拯救中華民族的初衷嗎?還能成就一代為人嗎?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當然,我們並不是否認堅持存在它優越的一面。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而調整方向,並不是一味地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