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性與城府

——讀《留侯世家》有感

他足智多謀,是“漢初三傑”之一。他是血性中人,卻從未顯現出一絲魯莽,他位極人臣,卻視功名利祿為糞土,他用自己的錦囊妙計助劉邦取宛城,破嶢關,脫險於鴻門,燒棧道,平三秦,遷都關中。立下赫赫功勞,卻處事低調,進退有度,明哲保身。他就是漢留侯張良。

讀完此,我萌生了一種想法——那種人才配稱為大勇之士?說到大勇之士,人們都會想到項羽。首先,他力能舉鼎。力氣大就算英雄嗎?不能。其次,每次戰鬥他都沖在最前頭,殺敵無數。但是,士兵這樣,自然是勇敢,主帥如此,匹夫之勇。再次,項羽在被逼烏江口,四面楚歌時,自刎而死,並說了一句話——“無顏見江東父老”。這算什麼理由,只為一點顏面、名譽,便把自己性命和東山再起的希望犧牲掉,更不是大勇。所以,我認為,張良才是真正的大勇者,首先,它有血性,作為韓國公子,他敢於擔負起為韓國報仇的責任,但是,就是因為初期的魯莽讓他吃夠了苦頭。他“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卻使自己無立錐之地,只好隱姓埋名,但是,可賀的是張良從失敗之中汲取了經驗,而這,勇於從失敗之中汲取經驗也不失為勇敢。終於,有一天,張良遇到一位老人,那位老人讓張良拾履,並為他穿上,張良以極大的耐心完成了考驗,得到了《太公兵法》,得書之後,張良便刻苦鑽研,直到三韜五略,樣樣精通後,他便出山,在兵士只有數千人的劉邦軍中當了謀士,這更是一種勇敢,不過勇敢背後是申時度勢的深思熟慮。張良看人果然不錯,他借劉邦之力,誅滅了暴秦,又逼項羽自刎於烏江口,功成名就之後,他對功名拿得起,放得下,急流勇退,這更是一種大勇的表現,也是深沉的城府的表現。

其實,蘇東坡先生的一篇《留侯論》已將張良刻畫得淋漓盡致,而開頭,更是對勇敢的精闢見解——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血性在內,城府在外,才鑄大勇。

 

血性與城府_血性與城府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