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論道必繕性

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題記

古時候修道的人,以恬靜涵養智慧。智慧生成而不外用,稱為以智慧涵養恬靜。智慧與恬靜相互涵養,而和順便在心性中養成,德就是和;道,就是理。德與一切相容,就是仁道與一切和順,就是義;義明而與物親,就是忠;內心樸實而歸於情,就是樂;行為忠信而和乎自然,就是禮。禮樂遍行,則天下大亂。他人的德性本來是純正的,而卻要他人接受自己的德性,德性是不能施加在別人身上,強行施加就會使人失去自然的天性。

上古之時,於混沌蒙昧中,相處一世都很淡漠。在當時,陰陽和順而寧靜,鬼神互不相擾,四季和乎時令,萬物不受傷害,各種生物不夭折,人們雖然擁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卻無可用處,這就叫完美純一。當時,人人無為而合乎自然。

等到道德衰敗,到燧人氏和伏羲氏開始治理天下時,民心雖然順從,但已無法歸完美純一的境界。道德又衰敗,到神農和黃帝開始治理天下時,天下雖然安定,但民心已不順從。道德繼續敗壞,到了陶唐氏和有虞氏開開始治理天下時,大興教化之風,擾亂破壞了淳樸的民風,背道而行,危害道德,然後捨棄天性而順從心機,彼此以私心相互窺測,天下不能安定,於是便附加粉飾,夸闊比富,粉飾毀壞淳樸的本質,比富淹沒天然本性,於是民心開始惑亂,無法返歸恬淡的性情而恢複本初。

由此看來,世事敗壞道,道敗壞世事世事與道相互敗壞,有道的人怎么復興世事,世事又怎么復興道呢?道無法復興世事,世事無法復興道,即使聖人不在山林中,他的德行也要隱匿了。

隱匿,卻不是自己隱匿。古代所謂的隱士,並不是隱伏身體不見人,並不是閉口不言,也不是藏其智慧而不顯露,而是與世運大相背離,不用心智來困擾心性,獨立自處而返歸自然的本性,自己又何需有所作為。道本來就不是小行,德本來就不是小識。小識傷德。小行傷道。所以說,匡正自己就可以了。保全內心純樸的心性就叫得志。

古代所謂得志者,並非指高官厚祿,而是指無以復加的快樂。現在所說的得志者,指的是高官厚祿。高官厚祿在身,並不是性命所固有的,而是同外物偶然而來,寄託一時而已。寄託的東西來時不可抵禦,去時不可挽留,所以不要為高官厚祿而恣縱心志,亦不可為貧窮而趨炎附勢,兩者同樣快樂,無須憂愁。所以不要為了追求外物而葬送了自己,受世俗影響而喪失了本性,此為倒置之民。

欲求得超然物外之道,需繕得無求之性,此為大道所成之根基,萬物生源之始成。

無錫市東林中學初一10班 梁昕

 

欲論道必繕性_欲論道必繕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