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米粉
來過桂林的人,都知道桂林有三寶——三花酒、辣椒醬和豆腐乳。事實上,桂林還有一寶,那便是米粉。
人們都說桂林是因為山水、岩洞出名的,可是近來,因為東協博覽會的關係,來桂林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大家吃了一碗正宗的桂林米粉,卻覺得桂林是因米粉而出的名。
事實上,在桂林,米粉似乎比山水更為重要。不管是熱鬧的市中心,還是偏僻的鄉村,都能看到米粉的蹤影。桂林人吃米粉就象是北方人吃麵食一樣,天天都吃,且只重味道,不記店面的大小與裝飾,越是老店,生意越好。桂林街頭,時時可見穿著入時的小姐和一身筆挺西裝的男士,找不著座位,就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米粉站著就吃,全心品味米粉,絲毫不覺得難堪。桂林人少了山水,最多就是少了錢的來源;如果少了米粉,那就是少了靈魂。
桂林米粉這么好吃,製作起來自然不簡單。桂林米粉不僅在於清澈甘甜的灕江水製作的米粉本身爽滑柔韌,而且在於滷水、調料和配菜的講究。其中,光是配菜就不下十幾種:滷菜:有牛肉、牛舌、牛肚、豬肚、馬肉、豬尾節、土製腊味等等,另配菜中不得不提及的就是豬肉鍋燒,製作要經過幾道工序,將上好的連皮五花肉先加各種香料醃製片刻後煮熟,再將蜂蜜、漿油等調料特別處理肉皮,最後再放到油鍋中先是中火將皮朝下炸,再到大火四面炸,等到外脆內香、皮色金黃時撈出,切成薄薄一片,且不說味道是肉皮香脆、瘦肉酥軟透著清清的原味淡香、肥肉一含即化可口不膩之外,光是色彩就已是讓人垂涎三尺:一道金色的肉皮、夾著多層油亮雪白的視肥瘦所需而厚薄不一的肥肉、多層保持原嫩色的絲絲可見的瘦豬肉,怎不讓人隱隱心動?滷水則是肉類鹵後的湯加上數十種中藥、香料熬制所得的滷水。調料則多視口味而定,有油炸水泡黃豆、蔥花、香菜、酸辣椒、酸蘿蔔、酸筍、酸菜、酸豆角、碎生辣椒、紅椒油、老蒜蓉、白醋等等。
米粉的佐料固然重要,但汆(桂林人讀作‘冒’)米粉的手法不對也不好吃。汆米粉就是用漏勺裝上米粉放入熱開水中,不停用筷子攪開,然後濾乾水,裝入碗中,一碗熱騰騰的米粉,鋪上一層鹵萊、一片金色光亮鍋燒,加些酥脆的黃豆,淋上熟油、滷水,聽到沉悶的“啪”一聲,老蒜蓉應聲入碗,最後隨意撒點蔥花、香菜,端上來香氣四溢,鮮美可口。
在把這米粉攪拌均勻,吞一口下肚,簡直不能用文字來形容那種美妙的感覺。以前,一碗米粉才一圓五角錢,現在隨著物價飛漲,已經變成兩圓五角了對比起其它東西,米粉還是物美價廉的食品啊!只可惜桂林米粉因為做工講究、複雜,不好保鮮,所以不能帶走,只能在桂林城裡擺弄風騷。真希望聰明的桂林人能發明一種保鮮米粉的方法,讓更多的人能吃到桂林米粉。
來桂林,一定要吃米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