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捧泥土
很久以前,人們就認為天才很少,否則何以稱為天才呢?
其實他們錯了。魯迅先生早說過:中國從來不缺乏天才,只是我們提供給天才的土壤太少了。
我願把女孩看成一個未來的天才。她好學、勤奮而且聰明,可是她的成長不是一帆風順的,至少她的家人認為沒有為她做泥土的必要。
這樣的人太多了,多少人一覺醒來變成白天鵝的醜小鴨都被這些人扼殺了。他們也許認為,天才剛生下來就應該是一個好的提琴手;第一聲啼哭不是好詩的嬰兒,絕沒有成功的可能。
“試玉要燒三日滿,辯才須待七年期。”他們不懂,天才被“罵殺”了多少。
但幸好女孩遇到這樣一位老婦。這是一位另人不得不生敬意的教授。她不僅知道作泥土的必要性,而且還深知育人之道。後來老婦對小女孩說:“你能為我拉一首小提琴曲子嗎?”“當然可以,不過我拉的不好聽。”小女孩說到。“沒事,開始吧。”老婦人高興的說道。一曲過後,女孩用期待的目光注視著老婦人,只見她微笑著對女孩說:“不錯,謝謝你。”
女孩在這裡得到了鼓勵。要知道鼓勵對於人的成長有多么大啊。沒有韓愈的微笑,賈島也許只能在黃昏中獨自吟詠;沒有魯迅的誇獎,巴金也許永遠只是個小小的文學青年。我不知道是否還有更多的例子,但我想如果不是老婦人的微笑,那女孩恐怕真的要仍掉小提琴了。
但老婦人並沒有給女孩以更高的讚許。他知道,泥土太貧瘠,花兒回死掉,泥土太肥沃有些花兒也承受不了的。仲永不是在一片讚嘆聲中“泯然眾人矣”了嗎?
被“捧殺“的天才也是有的。
教授以身作責,告訴人們要做天才的泥土。像冬日的暖陽,不會灼傷他們;像冬日的清泉,給幼苗以滋潤,不會凍傷他們――只是像老婦一樣靜靜地微笑。這樣身邊才會有更多的人才。
魯迅先生呼籲天才需要的泥土,我斗膽加上一句:做一捧好泥土,為了孩子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