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
朋友,兒時需要玩的朋友;長大了需要共事的朋友;年老了需要說話的朋友。需要朋友猶如魚兒需要水、生命需要氧氣。培根說過:“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純粹最可憐的孤獨,沒有友誼則斯世不過是一片荒野。”然而,在崇尚物質文明的今天,充滿誘惑的物慾肆意橫流在光怪陸離、紛繁複雜的人情世故中,找朋友就如在沙漠裡找水;看友情就像在霧裡看花。
關於朋友,外國人與中國人的看法是有所區別的。英國著名詩人赫巴德認為:“一個不是我們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中國人則認為:“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從先人的忠告中,我們不難看出友情中所包含的“實用主義”。
古語曰:“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以義擇友方為君子之交;以利結朋則為小人之交。《三國演義》中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千古流傳,令人稱羨,成為婦孺皆知的交友典範。因此,古人才有了“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的感嘆。“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一詩更將深厚感人的朋友之情推向浪漫的極致,直叫人為了朋友恨不能生死相許。
其實,交朋友不一定非要交有刎頸之情的朋友。在人心不古、情感浮泛的今天,想交一個“雖百里之遙,皆可相信,而不為浮言所動;聞有謗之者,即多方為辯析而後已;事之宜行宜止者,代為籌劃決斷;或事當利害關頭,有所需而後濟者,即不必與聞,亦不慮其負我與否”的朋友已絕非容易的事情。“義”字當頭的朋友,早已成為故事中的故事。當然,降低一些標準、多一些寬讓和理解,一般朋友也還是可以相交的。正所謂:“賞花須結豪友,登山須結逸友,泛舟須結曠友,對月須結冷友,捉酒須結韻友”。依據不同情感層次的需要,結交不同層次的朋友,對開闊人生、增添情趣、認識社會總會有一些益處。而明白了“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對風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謹飭友,如讀聖賢經傳;對滑稽友,如閱傳奇小說”的道理,則可以讓你結交到為數不多、卻有一定質量而又性情相投的朋友。
就有“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的說法。但交友不能以貴賤分、不應以貧富論。交友貴在交心、交人品。酒肉朋友不交,勢利小人不交,陽奉陰違不交,為富不仁不交,倚權仗勢不交,欺小惡老不交,口是心非不交,無信無德不交,恃強凌弱不交。朋友交得好,可以在事業上得到支持,在精神上得到慰藉。交得不好,常常會惹上閒氣,甚而引出數不清、想不到的遺憾。交友應帶俠氣,做人常存素心,才會享受到被友情滋潤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