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
孫子曾經曰過:“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引)
當王明博古本著武裝保衛蘇聯的崇高理想和高度的 * 主義思想覺悟積極組織城市 * ,努力暴露地下黨員之後準備進一步 * 中央蘇區時,一個聲音響起了:“不行,我們要抵制左傾錯誤!”
當第五次反“圍剿”中王明博古不可思議地犯了進攻中的冒險主義又犯了防禦中的保守主義後居然還犯了撤退中的逃跑主義,將人類所能犯的所有錯誤都犯了個遍之後,還向老蔣重兵布防埋伏的湘西開懷進軍地無怨無悔時,一個聲音響起了:“不行,應該向貴州進軍!”
當黨中央終於認識到王明p博古的能力足以將紅軍消滅個百八十次繼而在遵義撤消了王明p博古的軍事指揮權轉而實際上交與毛 * ,接著在毛 * 思想的正確指導下進軍時,我們聽到了一個個正確的聲音:“四渡赤水”p“巧渡金沙江”p“強渡大渡河”p“飛奪盧定橋”……
不管這個或這些聲音出於何時自何人之口,它至少傳遞給我們一個信息:“我們要根據自己與對手的實際情況制定戰略戰術,更要輔以隨機應變的能力。”(論點)
俗話說:“以銅為鏡可以整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過渡)
霸王騎著烏騅化為了鬼雄,虞姬將生命之花化作了矛尖的湛藍,於是心被感動了,那殿上之君只不過是無恥小人,聽聽漢家小兒高唱“大風起兮雲飛揚”,就熱血沸騰。
可是就是這個被唾罵的人建立了中華大地的一代霸業。沒了他,哪來的張騫扶著駝鈴走向天山的雪蓮?沒了他,哪來的衛青舞著旌旗奔向大漠的飛沙?
歷史長河滾滾奔流,告訴我們―――劉邦比項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霸業。
為什麼??因為劉邦更會用兵更會用人!
劉邦知道項羽單純豪爽,所以他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騙項羽,從鴻門宴的劍拔弩張到赴漢封地時的燒絕棧道再到楚河漢界的假意劃分,屢試不爽,想怎么耍怎么耍,再加上他那超乎常人的應變能力――還記得項羽要烹他老爸時他怎么說的嗎?――“分吾一杯羹!”如果還不夠,那記得項羽射中劉邦胸時劉邦怎么說的嗎?――“賊子敢射我的腳!”你說項羽和劉邦根本就不在一個智力層次上項羽怎么贏?
不錯,於古,以紅軍長征的歷史為鏡可以教會我們從一個更加公正的角度來評判歷史人物。
而於今,以紅軍長征的歷史為鏡可以知道紅軍乃至我們至親至敬的黨的興衰原因,而知道這興衰的原因既不是為了哀前人也不是為了贊前人,而是告訴我們自己乃至後人避免前人所犯的錯誤,發揚前人的優點,繼承前人的優良傳統。(過渡)
於是我們知道了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正常的面對突發事件時一定要保持冷靜,隨機應變是一種能力的體現,但也是人修養的表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刻意形成的,一定要冷靜,遇事不驚才能讓你快速的想到應對的方法。
我們是學生,必須以學習為主,所以掌握的道理和知識必須融入學習中去。今天所領悟的這個道理對學習也有著非同小可的作用,而且對文科來說,這條致關重要。文科題,概念非常多,而且非常雜,有時兩條概念面上相差無幾,可實際卻根本不是一回事兒,所以有時一做題三五個概念一齊往大腦的“記憶體”上涌,不知採用哪個好,尤其是在考試時再加上久久出不來,就著急來,這門考試就算砸了。如果在關鍵時刻想到這個道理,讀清題後進行一下選則。先想好它在考什麼,再想“記憶體”中出現的幾個概念,哪個與之想仿,就擇之。所以說解題靠的是方法。而這想出問題的方法自然就是冷靜到隨機應變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以紅軍長征的歷史為鏡,讓我們用清澈靈動的雙眼去旁觀歷史;以紅軍長征的歷史為鏡,讓我們用紅軍和黨的成功來指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