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素質教育

早在隋朝就推行了科舉考試,廣納人才為國效勞。可是到了明代以八股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為僵化模式,特別到了晚清時成了束縛知識分子的枷鎖,雖然現在廢除了科舉,但我們傳統的應試教育不也一樣嗎?

八股文,破題,承題都有規定好的條條框框,根本就沒有創造性,現在的作文也有字數、扣題、文體的一些硬性規定;回首過去,孔乙己由於時代的局限,在八股取仕的考場上名落孫山,成為人們嘲諷的對象,就連蒲松齡,戴震這樣名垂於世的文學家、哲學家都未能考取進土;面對現在是一張考卷定成敗的時代,有的人才可能因故會發揮不出來,成了漏網之魚。國家因此少了許多有為之士;有些即使考上了,也是墨守成規,缺乏創新精神。

在這知識的時代里,要知道創新是非常重要的,正如 * 所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可是應試教育卻緊緊束縛了我們的創造性,作文成了新八股,學習靠記硬背,如此的教育,還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嗎?

當我們看到日本人也能拿幾個諾貝爾獎時,我們這個泱泱大國就不汗顏嗎?就算是汗顏,恐怕中國再過幾十年也不會有諾貝爾獎得主吧!制度一日期不改,素質教育就一日不能落到實處,中國的教育顯然不能再墨守“三日考場”觀念要更新,體制要改革,從根本上革除應試弊端,改變高考指揮棒效應。

可是,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喊了多少年了,但結果怎么樣?

正如人們所說的那樣:“素質教育”喊得驚天動地,應試教育搞得扎紮實實,或者打著“素質教育”的幌子,肆無忌憚地搞“應試教育”這由上而下的改革誰在進行呢/聽著中國先後喊出了素質教育和人文教育面對一疊疊的試卷,才知道什麼叫“可望而不可及”,這究竟是為什麼?原來有的學校因為實行“素質教育”學生成績,升學率,優秀率一落千丈。怎樣才能即沒有應試的弊端,又不會影響升學率,優秀率呢?

在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的高三學生李林子在《實行素質教育不妨來一個 * 制》提出:建立一套與現行教育休系並列的另一套素質教育體系,實行 * 制。讓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相互競爭,並由市場(學生、拓生單位)調節,提高教育質量。

我也希望中國能實行 * 制,也希望“應試教育”能與其弊端來個漂亮的“吻別”!

 

應試教育,素質教育_應試教育,素質教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