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喝酒
作者:不詳 (字數:2200字作文)
酒,自打它產生那一天起,就在人們生活之中形成了一種文化,並且始終位於“食文化”、“茶文化”、“服飾文化”等之首。酒的品種繁多,按色分有白酒、紅酒、黃酒……按原料分有高粱酒、包穀酒、糯米酒、葡萄酒、桂花酒……按香味分有濃香型、醬香型、清香型……按品種分還有燒酒、酒、啤酒、白蘭地、威士忌……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但如果說就因為酒的製作源遠流長,酒的釀造工藝如何高深,而高於其它文化,恐怕是說不過去的。因為烹飪藝術的千變萬化、茶道藝術的品評講究、服裝設計和縫紉技巧千姿百態也是使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的。所以從人們對這些“文化”的體味來看,應該是各有千秋。
那么,酒的玄妙之處在哪裡呢?並不在別處,在於喝酒者喝的過程,喝的環境,喝的心情,看起來喝的是醇香的玉液,其實飲的是精神的瓊漿。歐陽修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可謂經典之言。
人們處於大千世界,或悲或喜,或離或合,或愛或恨,或窮或富,或古或今只要和酒沾上了邊,那就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曹孟德說得好啊: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將酒與人生結合在一起,畫出一個大意境。所以當他不順當的時候,自會想起“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辦法。借酒澆愁,是從古到今最普適的現象,如范仲淹老先生所吟“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屢見不鮮。現代影視劇中只要有人不痛快就在那裡喝酒,借著酒又演繹出後面的故事,藝術來源於生活,雖司空見慣卻也無可厚非。只是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借酒澆愁愁更愁,把自己麻醉得不省人事後,“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一切依舊。還不如想開點,象古時的戰士一樣高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還是大詩人李白最豪爽,友人來了,大呼: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萬古愁”不是真愁,是一種心態,一旦周圍的環境有了好的轉機,那就不同了,就會“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了。不喝酒的人也是如此,毛澤東不怎么喝酒,高興了也會就著紅燒肉來一杯,而心情沉重時,也要“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至於貧窮潦倒的孔乙己,一杯老酒幾粒茴香豆就算是一種精神上的安慰。
好酒在“酒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廣告效應,曾幾何時,在現實生活中卻扮演過行賄受賄的不太光彩角色。幸而,社會發展很快,幾百元的酒在腐敗分子眼裡已經無足輕重了,酒連同它的品位又回到了民間。在“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已經過時的情況下,酒桌上的“文化”卻保留了下來,特別是在應酬和相聚當中,酒桌上的“言語”眾生態可算是一番淋漓盡致的描述。在酒宴開始時,大家心情舒暢,等著饕餮著一餐美味佳肴,席上一片“歡聲笑語”;三巡過後,朋友和對手推心置腹,知心的話兒說不完,席間蕩漾著“輕言細語”;酒至半酣,主客意氣風發,鬥志昂揚,絕頂在望,眾山彌小,席上迴蕩著“豪言壯語”;幾瓶下肚,桌上已無魚和熊掌之分,諾大一個天下,捨我其誰?不信我們立馬賽車於長安街!好一派“胡言亂語”;酒宴結束了,杯盤狼跡,東歪西倒,再看幾位英雄,已夢回溫柔之鄉――“不言不語”。
在北方,似乎有一種習俗,叫“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這大概來自《水滸》中梁山好漢的豪邁舉止。但總覺得缺點什麼,因為喝酒吃肉只是一種形式,一種鋪墊,還應該有一個內容。梁山好漢們在“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之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大秤分金銀”,這很重要,因為這即是物質基礎,也是梁山好漢們聚集在一起喝酒吃肉的紐帶。沒有了這個內容,喝是白喝,吃也是白吃,意義不大。一位朋友就講述過他初“下海”時,為了簽定一個契約而喝得酩酊大醉,但這個契約使他掘得了“第一桶金”,這就值了。不過,靠喝酒來維繫信譽,終是不太可靠的。在商界有一傳說,有的地方見面就是喝酒,喝起來豪爽之至,使人以為辦事就會象喝酒一樣暢快,結果往往令人大失所望。而在南方,好象功夫就不在酒上了,在很隨意的氣氛中,事情就敲定了,再喝就是慶賀之酒。雖然同是頻頻舉杯,同是觥籌交錯,其含義不同了。
說來說去,無酒不成席。愚以為若是朋友相聚,切不可把酒當成酒,非得定量配給不可,不來個“不言不語”不罷休?能者多勞,盡興為宜,足矣。朋友之誼,寓之酒而得之心也。某西哲說過,酒恰是雨一樣:當它落在淤泥上,它會使之更污爛;而當它落在沃土上,它會煥發出美和鮮花。對於普通人來說,酒堪稱是一種興奮劑,而茶可視作一種鎮靜劑,若是從另一種意義上看,人們相交從“酒文化”而進之於“茶文化”,也許步上了一個新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