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屋怪現象

作者:不詳  (字數:1100字作文)

今年的西屋科學獎揭曉了,華裔居然連一個也沒有進入前十名,真是破天荒的事,不過主辦人哥特博士在安慰落選者時說的一段話,倒是挺耐人尋味:“過去參加西屋科學獎進入準決賽而未獲前十名的,後來有四位得到了諾貝爾獎。但是當初高居西屋前十名人,反而只有一位得到。”中國有句俗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正可以形容這個現象。據我想其中的原因,是“小時了了”往往得自家庭、老師的特別指導,甚至父母兄長的大力提攜,硬是把一個未成熟的孩子,吹捧成不得了的人才。譬如報上經常刊載某神童畫展、書法展,看來那書畫也不算差,可是如果做個統計,那些神童有幾人在後來真能成為傑出的書畫家呢?同樣的道理,每年西屋科學獎發表時,我都會注意那些得獎者的家庭背景,發現有不少人的父母所學與孩子的作品相關,也有不少得獎者在學校參加特別的課程,甚至連你的史岱文森高中都有“為西屋科學獎研究(ResearchforWestjngHouse)”的課程,誰能說那些父母及學校的課程對孩子的得獎研究沒有幫助呢?

問題就出在這裡了:那些得到西屋科學獎的人,在他們進入社會之後,是不是繼續有人在後面推動他?如果他心裡沒有那份自行激發的力量,是不是還能有傑出的成就?或許你要說,何以見得落在西屋科學獎十名以外的人,就有這份衝力?那么讓我再舉個例子,如果今天有幾個具有美術天分,又有衝力學藝術,卻得不到老師指點的孩子,跟你一起參加一項可以在家畫好,再送出去評審的比賽。假使你們花下去的時間都一樣,誰比較可能獲勝呢?你由於耳懦目染,加上我可能提供參考意見,當然得勝的機會大。問題是,那些輸給你的人,是真不如你嗎?如果你自己沒有繪畫的衝力,我可以打包票,他們在日後必會勝過你。當然這樣的分析,並不能絕對地解釋前面所說的西屋現象。進入十名以內的人少,落在十名以外的人多,這在比例上的差異,也可能是造成日後得諾貝爾獎者有懸殊比數的原因。但無論如何,你應該知道一件事。

在少年時落敗的人,未來成功的可能性不見得差,甚至由於前面的挫折,更激發他們的潛能,在未來出頭。那些不能考進好中學的人,不一定就進不了好的大學在大學傑出的學生,也未見得能在社會上成功。愈是民主、開放、機會均等的環境,愈能讓那些有衝力、有野心、有毅力,照著自己計畫執著前進的人,發出燦爛的光芒。請你統計一下今天的成績,有多少是父母師長逼出來的?有多少得自家庭的陶鑄?又有多少由於你自己的追求?前兩項的得分,各乘百分之十。最後一項的分數,乘百分之八十。

你得幾分?before我曾在國中的朝會裡直挺挺地暈倒,醒轉時發現自己上下排的門牙全搖動了,嘴唇腫得幾乎遮住鼻孔,鼻子和額頭也皮開肉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