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作文大全>> 國中作文>> 初三作文>> 散文詩歌>> 和而不和——同而不同正文

和而不和——同而不同

作者:不詳  (字數:2100字作文)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詩意地闡述過“古今之成大學問者”的三重境界,德國哲學家尼采亦將人生分為三個時期:合群時期、沙漠時期、創造時期。然而他們都沒孔子說得經典,無論做人做學問,這最高的境界曰其“和而不和——同而不同”。

――題記

在夜晚來臨的時候我獨愛讀史。然而史書讀得多了,便常常覺得中國的文化是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也只有在這種文化環境當中,才孕育出如此不可勝數的這類英雄,煥發出他們獨居一格的色彩。

這類人中我首推王安石。

王安石衣臣虜之衣,食豬狗之食,不梳不洗,這種淺層的不同誰都可以做到。但是他的“大不同”在歷史上能與之媲美的人屈指可數。他不滿當時的政法,提出推行新法,朝中僅有兩人支持,兩人畢竟算是安慰的了。但是連老臣司馬光、蘇軾、歐陽修等都紛紛背離,這對他來說是多大的創傷?可是他從未放棄他的不同,印象里他瀟灑放言“祖宗不足法,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更清楚得記得他的自勉詩:“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這是何等的境界?他的最高“非同境界”歷史上定是惟他獨尊:晚年的時候迫於多方面的壓力不得不歸隱山林。這本是他可拿來修身養性的時刻,要是其他人必定做了陶淵明這樣的隱者。可他不願,他不願與這些隱者相同,甚至覺得這是種恥辱。他只想民,心繫民生,仍然抱著做回救世主的夙願。“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陽碾作塵。”每次我讀起它,便有著無法言語的敬佩與讚許。

王安石為的是與蒼生相和。《免稅法》、《水利法》澤被後世,功在千秋。特別是《水利法》在推行後的短短几年內,全國就興修水利工程幾萬處,灌溉田地數萬畝――好一幅春和景明圖。

和而不同,這人生的最高境界,被王安石詮釋得盡善盡美。

又想起譚嗣同。譚嗣同不願與梁啓超等人相同,他不願與他們外逃避難。“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由來一聲笑,倚劍血封喉。”一八九八的深秋,寒風颯颯,黃葉飄零。京華大地,一片荒涼。菜市口刑場,譚嗣同向閃著寒光的屠刀,對蒼天大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英雄倒下的時候,四海響起悲歌。譚嗣同依然固執喊道:“凡變法,無不經流血而成。今變法不成,皆因為此。流血,請自嗣同始。”康有為走了,梁啓超走了,他們勸譚嗣同來日方長。嗣同與曾志同的朋友不和,他決意死國:“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譚嗣同願做的是與國家的命運相和,凡是其他種種,決不相和。這樣的理想,這樣的捨生取義,九死也無憾了。

新中國也不乏這類英傑。李敖在北京大學演講的時候談到他最佩服的北大人馬寅初。馬寅初因“新人口論”遭圍攻糟排斥,那個時候大字報都帖滿了他的辦公室。但他不願屈服於強大的壓力,在《人民日報》上撰文自辯:“我雖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敵眾,自當單槍匹馬出來應戰,直到死才會罷休,決不向任何人投降!”馬寅初向毛澤東也不願妥協,要知道那時候“毛澤東就是太陽”,做出這樣的舉動需要何等勇氣不言都知。馬寅初只願意與真理相和,違背真理絕對不可相同。

和而不同更滲透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中國文化幾千年的發展過程,正是各種不同文化思潮不斷交流、不斷互相吸取、融合的過程。先秦百家爭鳴,各家互相爭鳴,互相吸取,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思想。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的發展情況更深刻地地反映了這一點。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逐步走上了中國化的道路,產生了中國化的佛教禪宗。同時,儒學也在吸取佛、道兩家思想的基礎上發展到新的階段,產生了宋代的道學。經過儒、道、佛三家的互相吸取、融合,終於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補共存,和而不同,共同構成中國文化的總體體系的格局。

晏嬰曾舉君臣關係,說明和與同這樣兩種不同的態度。他說,唯唯諾諾,不說不同意見,君以為可臣亦曰可,君以為否臣亦曰否,這是同。“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向國君提出不同意見,糾正其錯誤,彌補其不足,以達到正確的結論,這是和。他認為應該採取和的態度,而不可采同的態度。這就是和而不和-同而不同。

今天,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我們都面臨著多種文化互相激盪的局面,多種文化的碰撞會有什麼結果?有人提出了文化衝突論,預言文化差異將成為未來世界衝突的主要根源。面對這一切,重溫中國古代關於和而不同的思想,總結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經驗,就有重要的意義。記得江澤民在訪問美國布希圖書館時的講話中也講到和而不同,他說:“兩千多年前,中國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衝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係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是人類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