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的感悟
讀的環境決定了“讀”的感悟。
我想在“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碎萍”的環境中讀出蘇軾所見的“點點離人淚”;我想在“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的環境中讀出陶潛的“何不委心任去留”;我想在“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輕粉雙飛”的環境中讀出李煜的“算來夢裡浮生”。
——可是我生活在一座巨大的鋼筋水泥的森林裡。
人工湖上漂浮著紅色的可口可樂瓶,何以讀見離人淚的感傷?污溝旁散落著大大小小的樹樁,何以讀見任去留的釋懷?博物館裡佇立著被燈光照得慘澹的蝴蝶標本,何以讀見夢裡浮生的喧囂
整容,洗錢,網上聊天,人造美女,仿園林式建築。
城市的春天變成了一件形似的贗品。
——我在其中唯讀得出迷惘,
“讀”的載體決定了“讀”的心情。
一定要是木漿釀成的白色紙張,摸起來會有濃濃的安全感;一定要是油墨蘊成的黑色字型,看起來會有厚重的深沉感.
精品店的老闆一臉不耐煩地看著我.
――書店早就拆了.現在的人哪兒還去書店,個個都在網上纏著。
喔,網上看書,上網看書。
被整齊切割為矩形的螢幕幽幽地彌散出一種慘白的光霧,字型是由冰冷的線條拼接而成,滑鼠機械地滾動,文字站好軍姿一排一排地從眼前路過。眼睛微微發脹,冰冷的視覺挑起了冰冷的神經,傳輸著麻木的信號
作者的感情總是與我相隔著一層不薄不厚的透明玻璃。
——有人說那是螢幕,也有人說那是讀不出真情的距離。
“讀”的內容決定了“讀”的啟發。
是敏感細膩的文字,每一個舉手,每一個投足之間都藏著小小的心思,哪怕是額頭的一縷碎發,都被細細刻畫上陽光的印記。
是明亮燦爛的文字,桃花紛然,流水清淌,到處生根的想望,如同少女臉上洇染酡紅的春色,蘊含著生機與對未來的憧憬。
是沉穩冷靜的文字,契合在白紙上的哲思,如同詩經的門帘淚花一樣綻開,不會因為韶華的飛渡而枯竭,不會因為朝暮的消融而抽象。
——可是,它們在哪兒呢?
慢性 * 。 * 。小資。
文字開始陸續被冠上這樣的形容詞。
充斥在當今文字間的頹廢與慵懶,依次穿過角膜,晶狀體,玻璃體,反射在視網膜上,通過視覺神經匍匐前進,一直到大腦的盲區,參與血液循壞,侵入骨髓,侵入心靈,一直到控制著整個人的思想。
有什麼東西,開始凋謝,開始糜爛。
——如同發了霉的餅乾,沒有營養,更難以談得上回味。
——原來我們是這樣“讀”。
——原來我們這樣叫做,“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