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
五筆86編碼:rnr 或 rnrt五筆98編碼:RNRT
四角號碼:57027筆劃:共 6 劃
鄭碼:DYOD 部首:扌 讀音為:提手旁兒(tíshǒupángér)
筆順:橫豎橫折撇撇 倉頡:QNSH
Unicode:U+626C
揚
繁體字:揚揚字的基本解釋
揚
(揚)
yáng
簸動,向上播散:揚水。揚場(ch俷g )。揚湯止沸。
高舉,向上:揚手。揚帆。趾高氣揚。揚眉吐氣。
在空中飄動:飄揚。
稱頌,傳播:揚言。揚威。頌揚。揚棄。揚名。
姓。
抑
筆畫數:6;
部首:扌;
筆順編號:121533
揚字的更多字義
揚
揚、敭
yáng
【動】
(形聲。從手,昜(yáng)聲。金文字形,像用雙手舉起“玉”,是會意字。本義:高舉)
同本義〖raise;lift〗
揚,飛舉也。——《說文》
揚,舉也。——《小爾雅》
杜簣洗而揚觶。——《禮記·檀弓》
盥洗揚斛。——《禮記·鄉飲酒義》
南揚弓。——《儀禮·鄉射禮》
揚其波。——《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揚鞭語曰。——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大風揚積雪。——清·姚鼐《登泰山記》
揚帆去。——清·邵長蘅《青門剩稿》
又如:揚楫(行船);揚袂(舉袖);揚眉(舉目);揚旌(高舉軍旗);揚麋(揚眉);揚觶(舉起酒器);揚鞭(揮鞭);揚臂(振臂);揚徽(揮動軍旗);揚刃(揮動鋒刃)
假借為“飛”。飛起,升高〖flyhigh〗
只因朝廷無駕馭,遂令草澤有鷹揚。——《水滸全傳》
飄風起兮揚塵埃,走鬯罔兮乍東西。——漢·王逸《九思·逢尤》
又如:揚蕤(彩帶飄舞);揚塵(激起塵土);揚飯(揚去飯的熱氣)
通過風或氣流處理〖穀物等〗以便扇去廢物〖winnow〗
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詩·小雅·大東》
又如:用連枷打穀後,他們又揚谷
提高聲音〖aloud〗
不吳不揚。——《詩·魯頌·泮水》
又如:揚言(大聲地說);揚音(謂發出高亢的聲音);揚歌(高聲歌唱);揚嚷(高聲叫嚷)
發揚,發揮〖develop;makethemostof〗
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禮記·樂記》
揚文欲其明。——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振作,昂揚〖displayvigor;high-spirited〗
振聲激揚。——《後漢書·張衡傳》
顯示;誇耀〖show;praise〗
皆有功德,知名當世,是以表而揚之。——《漢書》
又如:揚美(稱揚優點);揚清(謂稱揚美德);揚善(宣揚好人好事);揚稱(讚揚)
傳播〖propagate〗。如:揚鈴打鼓(喧嚷得大家都知道);揚條(揭發別人陰私;傳揚別人短處);揚芳(傳播芳香);揚馨(播散香氣)
仰〖lift〗
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禮記·玉藻》
揚
揚
yáng
【名】
眉毛及其上下部分〖brow〗
清揚婉兮。——《詩·齊風·猗嗟》
問我何所得,樂色填清揚。——《唐·盧仝》
過長過高的樹枝〖longbranch〗
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王維《春中田園作》
古九州之一〖Yangprefecture〗。轄今蘇、皖、贛、浙、閩諸省
姓
揚長
yángcháng
〖stalkoff〗形容不顧別人,大模大樣地離去
揚長走了
揚長避短
yángcháng-bìduǎn
〖exploittothefullyone'sfavourableconditionsandavoidunfavurableones〗發揚長處,避免短處
揚長而去
yángcháng’érqù
〖goawaysuddenly;shakethesleevesandgoawayhaughtily〗大模大樣地離開
說罷,揚長而去。——清·李綠園《歧路燈》
揚場
yángcháng
〖winnowing〗把打下來的穀物、豆類等用機器、木杴等揚起,借風力吹掉殼和塵土,分離出乾淨的子粒
揚程
yángchéng
〖lift〗升程;某物(如運河船閘中的水)升起的距離或長度;水泵向上揚水的高度,通常用來計算
高揚程水泵
揚帆
yángfān
〖hoistthesails;setsail〗扯起船帆開船
揚幡招魂
yángfān-zhāohún
〖setlongnarrowflagtocallbackthespiritofthedead〗掛幡招回死者的魂靈(迷信)。現多用於比喻為恢復舊事物而造輿論
揚風,揚風兒
yángfēng,yángfēngr
〖raiseawind〗∶颳風
揚風下雨
〖spreadthenews〗[方言]∶透露訊息、風聲
此事不可對外揚風
〖winnowing〗∶揚場
揚谷
yánggǔ
〖winnow〗靠風或氣流使〖穀殼〗分離或去掉穀殼
揚谷機
yánggǔjī
〖fan〗簸揚穀物用的各種裝置中的任何一種
揚花
yánghuā
〖floweringofcerealcrops〗水稻、小麥、高粱等作物開花時,花葯裂開,花粉飛散
揚劇
yángjù
〖YangzhouOpera〗江蘇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原名“維揚戲”,流行於揚州一帶
揚厲
yánglì
〖militant;bedaringandenergetic〗意氣風發。引申為發揚光大
揚厲無前之偉跡。——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
鋪張揚厲
揚眉吐氣
yángméi-tǔqì
〖feelproudandelated〗形容擺脫長期受到的壓抑後,心情極度舒暢的樣子
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雲耶?——唐·李白《與韓荊州書》
揚名
yángmíng
〖makeanameforoneself〗∶傳播名聲
〖becomefamous〗∶出名
揚旗
yángqí
〖semaphore〗∶設在車站兩頭的鐵路信號,在立柱上裝著活動的板,板橫著時表示不準火車進站,板向下斜時表示準許進站
〖wieldflag〗∶飄揚的彩旗;揮動旗幟
揚其波
yángqíbō
〖addfueltothefire;settheheatheronfire〗推波助瀾
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揚起
yángqǐ
〖kickup〗∶捲起
過路汽車揚起的陣陣塵霧
〖elevate〗∶使朝上;把〖某物〗向上瞄準或對準
揚起他的眉毛,驚訝地望著他
揚氣
yángqì
〖beimmenselyproud〗[方言]∶傲慢;自大
這傢伙真揚氣,目中無人
揚棄
yángqì
〖sublate;developwhatisusefulorhealthyanddiscardwhatisnot〗∶哲學上指事物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發揚舊事物中的積極因素,拋棄舊事物中的消極因素
〖throwaway〗∶拋棄
揚琴
yángqín
〖dulcimer〗一種弦樂器,把許多根弦安在一個梯形的扁木箱上,用竹製的富有彈性的小槌擊弦而發聲。也作洋琴
揚清激濁
yángqīng-jīzhuó
〖drainawaythemudandbringinfreshwater〗見“激濁揚清”
揚搉
yángquè
〖summarize〗〖書〗∶略舉大要;扼要論述
請為左右揚搉而陳之。——左思《蜀都賦》
揚搉古今。——《漢書·敘傳》
揚聲
yángshēng
〖raisethevoice〗∶提高聲音
這兒吵鬧聲越來越大,我們只好揚聲說話
〖makepublic〗∶故意對外宣揚
他守口如瓶,不會往外揚聲
〖becomefamous〗∶揚名;聲譽傳揚
揚聲器
yángshēngqì
〖loudspeaker〗工作原理與電話受話器相似,但能放大聲音(如擴聲系統,無線電或電視接收機及唱機中)的電聲器件
揚升
yángshēng
〖riseofpricesofstocks〗多指股票價格上升
揚水
yángshuǐ
〖pumpwater〗用泵抽水
揚水站
yángshuǐzhàn
〖pumpingstation〗利用水泵提水灌溉田地的工作場所
揚湯止沸
yángtāng-zhǐfèi
〖ineffectualremedyasonewhotriestostopwaterfromboilingbyscoopingitupandpouringitback〗把沸水舀起來再倒回去,以圖阻止住沸騰。比喻不成功的補救辦法,辦法不徹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揚威
yángwēi
〖makeashowofone’sstrength〗顯示威勢
耀武揚威
揚言
yángyán
〖spreadabroad;cryout;clamour〗故意說出要採取某種行動或目的所在的話(多含貶義)
他如今攝了我師父與師弟,揚言要蒸熟了,去請舅爺暖壽。——《西遊記》
揚揚
yángyáng
〖triumphantly〗∶凱鏇地,勝利地
得意揚揚
〖complacently〗∶滿足地,自覺地;得意的樣子
揚揚自得
意色揚揚。——清·方苞《獄中雜記》
裘馬揚揚。——《聊齋志異·促織》
心情愉快的樣子〖haveeasyofmind〗
意氣揚揚。——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揚揚得意
yángyáng-déyì
〖cock-a-hoop;elated;exulting;jubilant;beheavedwithjoy;beonthehightrope〗形容稱心自意,一付滿足的樣子
揚州八怪
YángzhōuBāguài
〖EightEccentricsofYangzhou〗中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揚州的一批畫家,他們或為失意官吏,或為不得志文人,借書畫抒寫心中憤懣,但風格瀟灑、不拘成法,有異於當時正宗的“四王”山水和“惲派”花鳥,被視為“偏師”和“怪”,包括汪士慎、李單、金農、黃慎、高翔、鄭燮、李方膺、羅聘八名畫家。其畫擅水墨寫意花鳥,也畫山水和人物肖像
揚子鱷
yángzǐ’è
〖Chinesealligator〗中國長江流域產的一種小型鱷魚(Alligatorsinensis),趾間完全沒有蹼
揚子江
YángzǐJiāng
〖theYangziRiver〗長江古時又稱揚子江,此處指長江入海處一段
出北海,然後渡揚子江,入蘇州洋。——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