耜
拼音:sì注音:ㄙˋ
部首:耒 鄭碼:CKY
四角號碼:57977 五筆86編碼:din 或 dinn
筆順:橫橫橫豎撇捺豎折橫折橫 倉頡:QDRLR
筆劃:共 11 劃Unicode:U+801C
部首:耒 鄭碼:CKY
四角號碼:57977 五筆86編碼:din 或 dinn
耜
五筆98編碼:FSNG筆順:橫橫橫豎撇捺豎折橫折橫 倉頡:QDRLR
筆劃:共 11 劃Unicode:U+801C
耜字的基本解釋
耜
sì
原始翻土農具“耒耜”的下端,形狀像今的鐵鍬和鏵,最早是木製的,後用金屬制。
筆畫數:11;
部首:耒;
筆順編號:11123425151
耜的詳細字義
耜
梩
sì
【名】
(形聲。從耒,以聲。耒(lěi),翻土的工具。本義:古代農具名,耒耜的主要部件,似鍬)耒下端鏟土的部分,裝在犁上,用以翻土〖spade-likeplough〗
字亦作耜。
耜,來下剌臿也。古以木為之,後世以金。——《六書故》
斵木為耜。——《易·繫辭》
禹親自操耜。——《莊子·天下》
古者剡耜而耕。——《淮南子·泛率》
脩來耜。——《禮記·月令》
民無懸耜,野無奧草。——《國語·周語中》。韋昭注:“入土曰耜,耜柄曰耒。”
耜
sì
【動】
引申為以耜鏟土〖spade〗
薙氏掌殺草…冬日至而耜之。——《周禮·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