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近現代>> 林散之草書《瑤池歸來自作詩軸》(2)正文

林散之草書《瑤池歸來自作詩軸》(2)

作者:林散之 書體:草書

附錄:《接入瑤池又送還》

作者:桑作楷

陽春三月,雨後晨曉,我漫步于山林、小溪、田園之間。遠處的片片輕雲和村舍里升起的縷縷炊煙相織在一起,自由飄拂。我享受著它的柔美、清靜和秀色。在我觀賞散翁師《瑤池歸來》這幀書作時,似乎置身於這樣一個沁人的環境中。

《瑤池歸來》是林散之先生一九七0年春天的詩作。一九七0年春節前夕,林老前往烏江鎮浴池洗澡時,不慎滑落浴池內的燙水鍋,全身燙傷70%多,不醒人事。家人急送南京鼓樓醫院救治,尤為嚴重、可怕的是林散之先生右手五指皮肉粘連,甦醒後的林老見此情狀,悲痛欲絕。經醫生全力搶救,將大拇指、食指、中指手術分開,慶幸指關節尚能活動,而無名指卻連著小指,小指連著手掌上,已無法恢復。期間,能維持老人生命的主要營養,是大兒媳趙秋萍這位樸實、善良的農家婦女的乳汁。這是大孝。林老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劫難,頗多感慨,作《瑤池歸來》一首,詩云:“劫後歸來身半殘,秋風黃葉共闌珊。可憐王母多情盛,接入瑤池又送還。”詩中流露出面對自己傷殘的右手,多病的身軀,十分悲悽和無奈。然而林散之先生對詩書畫的無限愛戀和執著追求始終不渝,他用浪漫主義的情懷抒發了不因身體尤其是右手指的傷殘而放棄,視詩書畫為生命的痴情以及從天國回來的欣慰。王母娘娘被感動了,為圓林散之的這個夢,送他重返人間。劫難數月後,林散之先生以非凡的毅力,試用“三指”執筆習字,苦苦求索。一九七二年五月於鄉下家中通臨《熹平殘石》後賦詩一首:“伏案驚心六十秋,未能名世竟殘休。情猶不死手中筆,三指懸鉤尚苦求。”“林三指”(林老常笑稱自己)卓越超群的書法藝術,詮釋了他實值名歸的“當代草聖”。

林老經常教導我們學書要“入得深,才能出得奇。”他是這一理論的倡導者和實踐者。散之先生辛苦寒燈八十霜,僅書法一藝,廣涉百家,用他的勤奮與大智,兼收並蓄,師古能化,融會貫通而獨樹一幟。本文開始,就因《瑤池歸來》這幀書作感染著我,把我帶入祥和、寧靜的世界。此作晉唐氣韻,宋明風範。通篇沉著、安詳卻不失自在、飄逸;既簡潔、疏朗,又柔潤、勁挺;時而雲霧山中,時而清泉流淌,如入仙境,如臨桃源,這是氣象。再看筆法,中鋒主運,側鋒取勢,如來、甚、瑤字第一筆,劫、多字的最後一筆,以側鋒和反側取其形勢,振迅、厚重;如殘字的第三筆、半字的中豎,珊、瑤的側玉旁,力大沉雄;如王、接、瑤等字筆畫中的金石氣,蠶蛀味,剛、柔、毛、澀盡備。又看墨法,重墨如劫、來,枯筆如又、送、還,輕重虛實相映成趣,生動自然。《瑤池歸來》行草作品,林老在書寫中有感於王母“接入瑤池又送還”的心境,猶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是天上還是人間?讀這幀佳書,如聽仙樂,陶醉其中;如送暗香,散發著濃郁的書卷氣,令人心曠神怡。

1985年夏天,我去看望林散之先生。談話間,先生話鋒一轉,突然問我:“小桑,你說說看,我的字什麼時候的好?”瞬間我十分緊張,無言以答。稍後,我還是以自己的坦誠實話實說:“似八十五歲以後更好。”“即是!即是!我的字八十五歲以後靜下來了。”林老用手指敲著桌面,自信地講著。這幅《瑤池歸來》正巧是散翁八十五歲時的書作。我曾在《天人合一散翁書》一文中寫道:“散翁書法至80年代中後期,又一大變也。用筆更為老道,使墨更為自如,意境更為高遠,是人文美與自然美的和諧統一,可謂爐火純青,仙風道骨。”林散之先生崇高的人格魅力,深厚的詩文學養,堅實的筆墨功底,豐富的創作情感,給後來人留下了受之不盡的精神財富。

林散之先生瑤池歸來,完成了他人生的藝術使命後“生天成佛”了(林老絕筆書“生天成佛”)。

作者簡介

桑作楷,1944年生,先後拜蕭嫻、林散之、高二適先生為師。編輯出版了林散之、高二適、胡小石、蕭嫻書法集。首提林散之“當代草聖”說;林、高、胡、蕭為“金陵四家”說。國家一級美術師。

【資料來源】南京浦口區求雨山文化名人紀念館網站

首 頁 上一頁  1 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