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楷書《爨龍顏碑》
作者:不詳 書體:楷書
在雲南陸良彩色沙林西面約二三公里的薛官堡斗閣寺大殿內,聳立著一塊古碑,這就是全國著名的“二爨”之一的《爨龍顏碑》。它的全稱為“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鄧都縣侯爨使君之碑”。此碑是“二爨”中的大爨。
《爨龍顏碑》為長方形,額半圓形,高3.38米,上寬1.35米,下寬1.46米,厚0.25米。同“爨寶子碑”相比,高出1.55米,平均寬超出0.715米,厚則超出0.04米。稱其為“大爨”是名副其實的。碑額有青龍、白虎、朱雀浮雕。下部正中有穿(洞),左右是日、月浮雕,日中有竣鳥,月中有蟾蜍。碑陽正書24行一共904字。碑陰是題名,分上、中、下三段,共313字,均為正書。碑文敘述的是爨氏家族的淵源,追述死者祖孫三代的仕歷,表明當時爨氏勢力的格外強大及其與中央政權的關係。
碑立於南朝劉宋二年(458),是爨龍顏死後12年所立,比“小爨”晚53年,到現在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碑文為爨道慶所作。
此碑在元人李京的《雲南志略》中就有著錄,明萬曆年間的《雲南通志》中也有記載。清道光七年,雲貴總督、金石學家阮元在陸良貞元堡即現在的薛官堡訪得,令知州張浩建亭保護,並寫了跋語。此碑從此聞名於世。
據考證,爨龍顏活了61歲,比起爨寶子,他是很長壽的。正因為這樣,碑身形制高大,碑文內容較為豐富,為研究統治南中數百年的爨氏大姓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史料。而其碑文的字裡行間,也非常自豪地從側面證實了爨氏的強盛,折射出滇東這塊沃土昔日的繁榮。這種繁榮既體現了邊疆與中央政府的親密關係,也體現了邊疆各族的團結與融合,這正是我們研究雲南民族歷史的珍貴資料,更是研究我們常常引以為自豪的“爨鄉”的難得的一筆財富。
同《爨寶子碑》一樣,其碑文的書法藝術亦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書法雄強茂美,結體以方整為主,但轉折處已使用圓轉筆法,而不象《爨寶子碑》那樣如矩形的折角,更具有楷書的特徵。我們可以從《爨龍顏碑》筆畫的圓潤剛強,窺見其運筆實源於篆法,起筆雖有方圓之分,但筆劃均極為厚重。《爨龍顏碑》在手法上俯仰揖讓,疏密相間,在結構上姿 態奇逸,舒斂自如。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揖》中,推其為“神品第一”、“古今楷法第一”,稱其“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布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度,當為隸楷極則。”清道光年間雲貴總督阮元為保護此碑而寫的“跋”中說:“此碑文體書法皆漢晉真傳,求之北地亦不可多得”。“乃雲南第一古石”。縱觀全碑書法筆力道勁,像刀斧擊鑿而成,是研究我國書法由隸轉楷的演變過程中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