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元顯儁墓誌》
作者:不詳 書體:楷書
北魏《元顯儁墓誌》石灰石質,通高35厘米,長75厘米,寬56.5厘米。上面為志蓋,用陰線刻滿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的龜甲紋樣,龜甲中央陰刻正書“魏故處士元君墓誌”八個字。下面鐫刻著正書志文,計十九行,行二十一字,共三百五十七字。志蓋和志文上下相合,正好為一個生動、完整的石龜,而且龜的首尾、四足畢具。把墓誌製成象徵長壽的龜形,祈求墓主在九泉之下得其永年。這一形制,在北魏墓誌中為僅見,後世也極少出現。
墓誌刻於延昌二年(513)二月。民國六年(1917)出土於河南洛陽。出土後不久就由金石學者傅沅叔(即傅增湘)購得。初藏於京師博物館(前國立北平博物館),九一八事變後,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博物院的國寶南遷,元顯儁墓誌也隨著輾轉遷徙,最後落腳在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現在珍藏在南京博物院。該墓誌琢刻精緻,形制特殊,加之志文辭彩華麗,書法精絕,所以甫一出土,就極受金石學者和書法家們的珍視。吳士鑒的《九鍾精舍金石跋尾》和趙萬里的《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均有著錄。直到現在,臨習和取法此墓誌的書家也相當多。
墓主元顯儁,河南洛陽人。他是“景穆皇帝之曾孫,鎮北將軍、冀州刺史、城陽懷王之季子。”以延昌二年正月十四日卒於宣化里第,年僅十五歲。同年二月廿九日窆於瀍澗之濱。志文秉承漢魏南北朝墓誌的體例,有序有銘,辭彩華美綺麗,音韻沉鬱和諧,“痛春蘭之早折,傷琴書之永穸”,寄託了家人對這個早殤的皇族少年無限的哀思,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當然其中不乏誇飾溢美之辭。不同於他的父叔兄弟,在《魏書》等史傳中都有記載。志名題署“處士”,是因為他還沒有達到因襲官爵的年齡,無仕宦事跡,只能姑且以“處士”稱之,開創了碑誌中這一稱謂的先例。
《元顯儁墓誌》的書法是北魏墓誌書法中的精品。該志書法用筆中側鋒兼用、方圓皆備、爽潔峻利、秀潤嚴整。結體大體呈左低右高之勢,精緊茂密、秀逸多姿,極富韻致。兼有帖學書法的飛動妍麗和碑學的茂密豪宕。在眾多的墓誌顯得丰姿特秀、獨具風神。但因用筆結字多以側媚取勢,稍有“左秀右枯”之感。同時在變化和勁健方面不如我一直鍾愛的《崔敬邕墓誌》。近日臨此志一過,頗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