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楷書《鄭文公碑下碑》(2)
作者:不詳 書體:楷書
附錄:《中國碑帖經典——鄭文公碑下碑》(上海書畫出版社)原書說明
南北朝時期,雖然國家分裂,戰亂頻繁,但是在我國的書法史上卻是一個極其光輝燦爛的時期。特別是北朝之書,以魏為最盛。當時人重以好文,喜潤色金石,故刻碑之風蔚然。於是刻石、碑碣、墓誌、塔銘、刻經、造像、摩崖等競相爭艷,各種風格、面目的楷書書體在這隸楷錯變的蛻化演進的過程中呈現出一種千岩競秀、百卉爭妍的局面。近一百餘年來隨著碑碣墓誌的大量出土,隨著金石考據的日益重視,隨著包世臣、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在理論上的提倡,隨著一大批書法家的躬身實踐,繼帖學之後研究碑學之風至今猶盛不衰,北魏書法逐漸煥發出迷人的魅力,在多如麗天繁星的北碑之中,《鄭文公碑》是一顆最耀人眼目的明星。
《鄭文公碑》分上下二碑,上碑在山東省平度市天柱山之陽,無碑額,二十行,每行五十字;下碑在山東省掖縣雲峰山之陰,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上下碑的內容基本相同。《鄭文公碑》傳為北魏光州刺史鄭道昭所書,他為了傳述其父鄭羲的功德而於魏永平四年(511)刻於摩崖之上。下碑有“滎陽鄭文公之碑”碑額七字。
鄭道昭(455—516),鄭羲次子,字僖伯,自稱“中嶽先生”,據《魏書》載其“少而好學,綜覽群言”,“好為詩賦”。歷官至中書侍郎、給事黃門侍郎、國子監祭酒、秘書監及光、青二州刺史。孝明帝熙平元年卒,贈鎮北將軍、相州刺史,謚“文恭”,其在任光州刺史期間,“政務寬厚,不任威刑,為吏民所愛”。其所書《鄭文公碑》以古樸淳厚的篆法為主,參以方筆隸意,筆調凝鍊,如古松蟠屈,體勢開闊雄健,神采奕奕。包世臣《藝舟雙楫》贊其書“篆勢、分韻、草情畢具”,以至去天柱、雲峰觀摩刻石者接踵,而購得拓片者相以為榮。清葉昌熾評其書曰:“鄭道昭雲峰山《上、下碑》及《論經詩》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喬野,如篳路藍縷進入文明,其筆力之健,可以剸犀兕,搏龍蛇,而遊刃於虛,全以神運,唐初歐虞褚薛諸家,皆在籠罩之內,不獨北朝書第一,自有真書以來,一人而已。”此雖過譽之論,但亦可以看出此碑影響之大。近代著名書家沈尹默先生則謂:“通觀全碑,但覺氣象淵穆雍容,骨勢開張洞達,若逐字察之,則寬和而謹束,平實而峻肆,朴茂而疏宕,沉雄而清麗,極正書之能事。”可見《鄭文公碑》在北魏書法中的重要地位。
《鄭文公碑》傳無宋拓本。乾隆年間,桂馥尋蹤訪碑,始有拓本傳世,今選用初拓本影印出版,公諸同好,或可裨益於志於楷法者深造而登堂奧之妙。(作者:一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