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隋唐>> 唐摹《蘭亭序》正文

唐摹《蘭亭序》

作者:不詳 書體:行書

唐摹《蘭亭序》

唐摹《蘭亭序》,黃絹本,尺寸24.5×65cm,湖南省博物館藏。

附錄:唐摹《蘭亭序》黃絹本考

現藏湖南省博物館的這卷原託名為褚遂良所書《蘭亭序》,正文質地為絹本,黃褐色,亦稱“黃絹本”,其縱24.5厘米、橫65.6厘米。在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芾印”、“子由”二朱文印,印文已模糊不太清晰。卷前引首有明代著名書畫家、鑑賞家董其昌題書“墨寶”二字(殘存)。卷中有明代書畫鑑賞家項元汴藏印甚多。卷尾依次有明代許初,清代王澍、賀天鈞、唐宇肩、顧蓴、梁章鉅、梁同書、孫星衍、石韞玉、李佐賢、韓崇諸跋。

因這卷唐摹《蘭亭序》所用的是絹本,有些紙上的效果不易體現出來。再加上年代的久遠,絹色陳舊泛褐,使之與當時的藝術效果有了距離。但主要的筆意、字形仍然保存了下來,尤其是筆與筆、字與字、行與行之間,都表現出了映帶關係和顧盼姿態。還有點畫的肥瘦、牽絲的聯繫,都明白地使人看到書寫時行筆的輕重、徐疾。顧蓴在跋文中稱讚正文書法:“虛和自繞古拙之趣,宋元諸大家不能追步。”而梁章鉅則認為:“此本鋒棱頗露,不若米跋本之精腴。”又在他的《退庵題跋》卷六里說:“此本軒豁刻露”,又說:“顧南雅跋所稱‘虛和古拙’者,尚未似也。”看來,梁章距對這卷摹本的評價與顧蓴的觀點大相逕庭。這與他們二人的審美角度不同以及當時人們的習慣有很大的關係。綜觀該卷的所有題跋,在對正文書藝的品評上,更多為讚譽。例如王澍評此卷:“筆墨之外別有一種超詣變滅之趣,當時醉態(王羲之書寫《蘭亭序》時)仿佛可見。”賀天鈞稱該帖:“筆法飛舞,神采奕奕”;唐宇肩評其:“筆意清真”;韓崇贊其道:“諦觀筆勢,於圓轉如意中寓沉厚淵穆之象”等等。而這些讚譽之詞,也正是初唐時期的書法特徵。

這卷唐摹《蘭亭序》,是1952年由前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以當時的人民幣50萬元(相當於現在的50元人民幣)收購入藏,1958年6月移交給湖南省博物館收藏至今。其無論在過去還是在現在,無論在何處為誰人所收藏,都被視為珍寶。儘管它不是褚遂良的摹本,但作為唐代初期的書法作品,能流傳到現在,實為不易。正因它與其他唐摹《蘭亭序》的存在,使我們現在的人在感受到了王羲之書法藝術魅力的同時,也認識了唐代早期的書法風尚。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等士大夫在會稽山陰蘭亭舉辦了首次蘭亭雅集。蘭亭雅集的基本內容有修禊、曲水流觴、飲酒賦詩、制序和揮毫作書等。當時,王羲之滿懷激情地用飽蘸墨汁的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毫作序,寫下了書法千古名篇——《蘭亭序》,又稱“禊帖”,在中國書法史上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美譽。其遒麗勁健的體勢,自然儒雅的章法,千百年來一直是後世人學習行書的典範。在《蘭亭序》中,王羲之脫盡魏晉以來用筆滯重的寫法,創造俊逸、雄健、流美的書風。

《蘭亭序》全文

《蘭亭序》全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蕭翼賺《蘭亭序》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唐太宗對它可說是朝思暮想。後來,他打聽到《蘭亭序》真跡藏在浙江會稽辯才和尚手裡,就多次令人向辯才索要,可是辯才推說不知下落。唐太宗想出了一計,他派監察御史蕭翼扮成一書生,去接近辯才。蕭翼去後不久便和辯才交上了朋友。

一天,蕭翼故意得意洋洋地拿出王羲之的墨跡給辯才看,那和尚看了,不以為然地說: “真倒是真的,但不是最好的。我藏的那本真跡才最好!”“甚么帖?” 蕭翼連忙追問。辯才不知是詐,脫口而出:“《蘭亭序》!”蕭翼聽了故意扮作不信。那和尚心想:你這帖算甚鬼么!我今天非得讓你見識見識不可!這就上當了。辯才賭氣從房樑上取下了珍藏多年的《蘭亭序》真跡。蕭翼大喜,立即把真跡納入袖中,拿出皇帝詔書。辯才縱有辯才也無可奈何了。

唐太宗得到《蘭亭序》後如獲至寶,愛不釋手。敕令虞世南、褚遂良等摹《蘭亭序》,藏入宮中。據說,唐太宗駕崩後,《蘭亭序》真跡成了這位帝王的陪葬品。其實唐太宗本人的書法也非常瀟灑,太原晉祠前的《晉祠銘》和敦煌石室發現的《溫泉銘》,即是他的手跡。

唐代幾種《蘭亭序》摹本

據有關文獻資料記載,因唐太宗生前太珍愛王羲之的《蘭亭序》了,故他去逝後,原跡作為殉品隨他一道葬入昭陵。後世所傳的《蘭亭序》墨跡,都是鉤填本或臨寫本。在現存世的《蘭亭序》中,以唐摹本最為珍貴。其中又以“神龍本”(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最精,臨摹者在該本中,不但精確細緻地傳出原筆法,就連墨氣的濃淡,行款的疏密也作得很自然。至於拓本則更為繁雜,無可盤詰。唐代的何延之和宋代的桑世昌都著文考訂,元明以後則更盛。傳世的幾種唐代臨摹廓填本,如稱虞世南本、褚遂良本、馮承素本等,彼此對照,在體勢和行款方面,都互有出入。然而,就王羲之的《蘭亭序》而言,作為書法藝術本身,其藻麗多姿的書體,瀟灑自如章法,開啟了一代書法新風尚。

唐摹《蘭亭序》

唐摹《蘭亭序》

唐摹《蘭亭序》

2019-2-14 19:26:2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