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隋唐>> 顏真卿《鮮于氏離堆記》摩崖石刻正文

顏真卿《鮮于氏離堆記》摩崖石刻

作者:顏真卿 書體:楷書

顏真卿《鮮于氏離堆記》摩崖石刻

顏真卿《鮮于氏離堆記》摩崖石刻

顏真卿《鮮于氏離堆記》摩崖石刻,唐寶應元年(762年)五月十六日鐫刻。自撰,楷書,字大三寸,為顏真卿53歲所作。刻於四川新政鎮嘉陵江西岸離堆山上。原碑大小失記,已碎為五石,存40餘字。書法雄健清勁。為顏氏中年重要書跡之一。傳世拓本以“未水虛”三字未損者為舊。拓本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離堆為山名,在新政縣之南數千步處,峻然卓立於嘉陵江西岸,因不與眾山相連,故名“離堆”。顏真卿任刑部侍即期間,於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因上疏忤旨,被謫貶為蓬州(今儀隴大寅鄉)長史。他入蜀取道嘉陵江去蓬州赴任,途徑新鎮政的鮮于昆弟早年離堆故宅,適逢鮮于仲通之子鮮于昱以成都兵曹取急歸覲,兩人邂運相遇,同游歡敘。是晚便留宿在離堆山鮮于氏舊居。顏真卿與鮮于仲通、鮮于叔明弟兄倆在京已相識已久,情誼甚篤,當夜回首往事,心潮起伏,感慨萬端,乃欣然命筆寫下了這篇七百九十言的《鮮于氏離堆記》。文章描寫離堆的位置、山勢和離堆石堂的形制及周圍景色,介紹鮮于仲通其人及顏氏與鮮于氏的通家之誼。

顏真卿《鮮于氏離堆記》刻於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初見於宋趙明誠《金石錄》,後曾一度失傳。至清道光年間郭尚先視學蜀中訪得此碑,然僅存五石,五十八字。1978年出土,1979年被四川省文化廳列為四川名碑之一,《鮮于氏離堆記》歷盡人間滄桑,字跡幾近泯滅。1985年1月8日,儀隴縣文管所考古工作組前往發掘清理,重新發現崖刻四塊,除第一塊早年損毀,第二塊字跡全無外,第三塊尚存“德、也、然、克、舍、不、倦、尚、未、知、寢、與、食、薦、無、何、州、大、都、度、副、大”22字,第四塊尚存“處、置、使、人、忠、貶、邵、陽、太、守、十”11字,第五塊尚存“之、歡、奉、以、封、二”6字。共存39字,字徑均9厘米左右。碑體所剩之字,雄健渾厚,蒼勁典雅,古樸俊逸,神韻盎然,是顏真卿中年時期書法藝術的代表作,是研究中國書法藝術的實物珍品,具有極高的藝術、歷史價值。1994年12月15日南充市人民政府將《鮮于氏離堆記》摩崖石刻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此本系五石拓本,甚罕見計存全字四十七字缺半字七,共存五十四字。其中“尚未”之“未”“水者”之“者”又“虛口”之“虛”字皆完好。另有羅振玉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題記兩側。 羅振玉題跋譯文:《離堆記》舊拓本,計殘石五塊,存全字四十七,缺半字七,共存字五十四。今但存殘石四,其“處置使人忠貶邰陽太守冬”十一石亡矣。郭尚先先生《芳豎館提拔》言:此記存四十四字,知此記嘉道以來一失去一石矣。此五石尚在於。當石乾嘉時拓本,可寶也,丁未六月寒中題記。又今本:‘尚未’之‘未’,‘水者’之‘者’‘虛口江’之‘虛’三字,又有缺失,此本尚完好,寒中又記。

【資料參考】《中國書法全集》-25、26-顏真卿(榮寶齋出版社)

顏真卿《鮮于氏離堆記》清代拓本,紙本,冊頁裝,一冊一函。35×22厘米

顏真卿《鮮于氏離堆記》摩崖石刻

顏真卿《鮮于氏離堆記》摩崖石刻

顏真卿《鮮于氏離堆記》摩崖石刻

顏真卿《鮮于氏離堆記》摩崖石刻

顏真卿《鮮于氏離堆記》摩崖石刻

顏真卿《鮮于氏離堆記》摩崖石刻

顏真卿《鮮于氏離堆記》摩崖石刻

顏真卿《鮮于氏離堆記》摩崖石刻

2018-5-27 19: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