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行書《方圓庵記》
作者:米芾 書體:行書
《方圓庵記》 宋元豐六年(1083)四月九日,杭州南山僧官守一法師到龍井壽聖院辯才住所方圓庵拜會辯才,二人講經說法,談古論經,十分投機。為此,守一寫了《龍井山方圓庵記》一文,以示紀念。此碑由米芾書。原石於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刻。書法腴潤秀逸,乃米芾"集古字"時期佳作,多從集王聖教出,頗有可玩味處。
這件書法作品是米芾的一件非常經典的作品,也是米芾最貼近王羲之書法特點的作品。
《方圓庵記》釋文:杭州友龍井山方圓庵記 天竺辯才法師以智者教傳四十年,學者如歸,四方風靡。於是晦者明,聰者通大小之機,無不遂者。不居其功,不宿於名,乃辭其交遊,去其弟子而求於寂寞之濱,得然而不蔽翳,四顧若失,莫知其鄉。逡巡下危磴行深林,得之於煙雲,仿佛之間,遂造而揖之。法師引予並席而坐,相視而笑,徐曰,子胡來,予曰,願有觀焉。法師曰,子固觀矣,而又將奚觀。予笑曰,然。法師命予入由照閣經寂室,指其庵而言曰,此吾之所以休息乎?此也窺其制,則圓蓋而方址。予謁之曰,夫釋子之寢,或為方丈,或為圓廬。而是庵也,胡為而然哉?法師曰,子既得之矣!雖然試為子言之,夫形而上者,渾論周遍非方非圓,而能成方圓者也!形而下者,或得之方,或得之圓,或兼斯斯者,而不能無悖者也,大至於天地,近止乎一身,無不然。故天得之則運而無積,地得之則靜而無變,是以天圓而地方,人位乎天地之間,則首足具二者之形矣。蓋宇宙雖大,不離其內,秋毫雖小,待之成體(身本),故凡有貌象聲色者,無巨細,無古今,皆不能出於方圓之內也。所以古先哲王因之也,雖然此游於方之內者也,至於吾佛亦如之,使吾黨祝髮以圓其頂,壞色以方其袍。乃欲其煩惱盡而理體(身本)圓,定慧修也德相顯也。蓋溺於理而不達於事,迷於事而不明於理者,皆不可謂之沙門,先王以制禮樂為衣裳,至於舟車器械宮室之為,皆則而象之。故儒夫冠圓,唯能通天地人者,真儒矣。雖能理事一如向無異觀者,其真沙門歟意!人之處乎覆載之內,陶乎教仕之中,具其形,服其服,用其器而於其居也,特不然哉,吾所以為是庵也,然則吾直以是為蘧廬爾,若夫以法性之圓,事相之方,而規矩一切則諸法同體而無自位,萬物各得而不相知,皆藏之不深。度而游乎無端之紀,則是庵也,為無相之庵,而吾亦將以無所住焉!當是時也,子奚往而觀乎理圓也,語方也,吾當忘言與之以無所觀而觀之,於是答然隱凡,予出,以法師之說授其門弟子,使記焉。元豐癸亥四月九日[ ]日峰守一記
不二作此文成過,予愛之因書。鹿門居士米元章 陶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