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書畫用什麼紙?(4)
作者:不詳 書體:書法報
梗棒紙:梗棒紙是元朝末年印書所採用的一種紙,也屬於竹紙一類,質地粗糙,紙面澀滯,背面多碎草屑,厚而且脆,古書業把這種紙叫梗棒紙。以後用這種紙印的書,傳本中已不多見。
開花紙:開花紙南方叫挑花紙。據說這種紙產自浙江省的開化縣,所以又叫開化紙。質地細膩,極其潔白,無紋絡。紙雖薄而韌性強,柔軟可愛。清代順、康、雍、乾內府和武英殿刻印的圖書多用開花紙。那時產量較多,質量也高。嘉、道以後的產品質量較前降低,數量也大大減少。家刻本中也有採用,但為數很少。開花紙印本,美觀漂亮,武進陶湘最喜收藏殿版開花紙印本。
開花榜紙:開花榜紙從表面看來與開花紙相似。比開花紙厚,顏色略顯發烏,質量次於開花紙。開花榜紙的出產比開花紙為晚,清嘉、道間一部分殿版書用開花榜紙刷印,可是流傳到現在的,也已經很少見了。
太史連紙:太史連紙紙質骨立,正面光潤,背面稍澀,沒有草棍紙屑黏附,韌性比棉連紙差,紙料很細,色黃。清朝康熙以後印書,採用這種紙的比較多。如《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就曾採用此紙。
機器連史紙:機器連史紙是用機器製造的,顏色稍黃,這種紙生產較晚,清末民初才被印書採用。中華書局印《四部備要》,就用的是機器連史紙。
連史紙
棉連紙:棉連紙是宣紙的一種。色白如玉,勻淨細膩,綿軟有韌性。清末民國間比較考究的印本,往往採用棉連紙。另外還有汪六吉製造的六吉棉連紙,紙質比棉連紙薄,綿軟有韌性,摹拓碑版彝器多用此紙。
川連紙:因產自四川,所以叫川連,色比粉連紙略黃,也有一種白的,稍有韌性,薄厚不甚勻。印出書來不甚漂亮,其它地區印書很少採用,只用於本地方的出版物,如四川的一部分縣誌,就是川連紙印。
洋粉連紙:色灰白,正面平滑有亮光,背面粗澀,薄而且脆,不甚延年,也是用機器製造。清末民初的排印本書,石印本書,多用粉連紙印。
玉版宣紙:安徽宣城是個產紙的地方,這裡所出產的紙統稱宣紙。細分起來,品名繁多,印書常用的有“玉版”、“棉連”、“料半”等。玉版宣紙,色白,質細而厚、很能吸收水分,韌性比棉紙稍差。清末民初印刷金石、考古、印譜、書畫冊等,往往採用這種紙。
料半紙:料半紙也是宣紙的一種,比玉版宣薄,顏色潔白,性綿軟。用以印書漂亮美觀,晚清至民國一部分書採用此紙。
毛邊紙:色呈米黃,故亦簡稱黃紙。正面光,背面稍澀,質地略脆,韌性稍差,牢固程度次於太史連。《常昭合志稿》有雲:“天下購善本書者,必望走隱湖毛氏,所用紙,遂從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邊’,薄者曰‘毛太’,至今猶存其名不絕。”毛邊紙名稱之由來,可能即始於此。清乾隆以後印書用紙,除太史連紙、棉紙外,有一大部分是用毛邊紙印的。
毛邊紙
毛太紙:毛太紙與毛邊紙顏色相似,質量次於毛邊紙,紙幅也小,薄厚不等,有明顯的直紋。清同、光間用毛太紙印書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