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書法欣賞>> 學書法如何正確臨帖?(5)正文

學書法如何正確臨帖?(5)

作者:不詳 書體:書法家

六、不要把字工藝化、模式化,要恢復它的自然狀態

以《張遷碑》為例,張遷碑的趣味特點,一是筆沉,再一個是筆的拙樸,古人寫字不是在搞創作,他要是搞創作求趣味,東歪西斜,恐怕腦袋就沒了,官刻,給孔老夫子刻、給皇上刻,你刻得歪七斜八,腦袋不是沒了嗎。什麼叫封建,它是貴族的一種統治,傳統文化是按儒家學說走的,儒家推崇禮,說話辦事要有分寸,走路要有姿勢,乾什麼都要行個禮、講個法,那叫一種制約,封建統治就是由統治者確定的那種制約太多,而且中國書法的發展從來就沒離開過統治者的意識,所以南北朝統治者多,魏碑就五花八門,皇帝推崇王羲之,1700多年來人們都知道王羲之的字好,這都是以統治者的意識為轉移的,那么,它追求的美是什麼美呢,不是追求怪異的美,而是端莊的、和諧的美,端莊的美就是站有站像,坐有坐像,莊嚴、肅穆,和諧的美就是虛實輕重等書法的所有變化都在陰陽的學說當中,和諧來自陰陽的協調。所以,陰陽的協調是書法的味道,而端莊、嚴謹是正大氣象,是書法核心的東西。為什麼很多人搞書法不能成家,就是他們認為搞書法是自己的事,“我就這么寫,只要我覺得好願意咋寫就咋寫”,其實,人寫字如果寫到沒想法了,全是古人了就高尚了,因此書法是個大文化,不是你喜歡怎樣就怎樣,比如,你喜歡坐著寫,我說你要站著寫,這不是我讓你站著,而是這個字要求你站著,往規矩里去寫。像你把張遷碑寫到這種程度,你就應追求一種自然,張遷碑的趣味是在字形上,在好玩上,在筆畫位置的錯落上的變化,不是筆勢上的變化,而是字形結構上的變化,是比例上的破壞和筆畫位置上的破壞,而不是筆勢上的事,曹全是筆勢上的而張遷不是。弄清這點,在寫的時候就要把這種自然狀態還原。

學書法如何正確臨帖?

另外,隸書本來修飾美感就強,沒有必要再去增強這種形式美感,不然就會把字工藝化、模式化。隸書的高級程度應是把形式美感弱化,而不是強化這種形式美感,要完全變成一種自然的書寫狀態,增加用筆在紙上的平緩,在平緩的同時增加彈性,就像音樂一樣,有快慢、緩急、輕重、強弱。當今書家多是在用一種模式書寫,這最麻煩,可能一時出彩,但這種出彩三年也維持不了,就是只注重形式美感,模式化了。像鮮于潢,碑陰變化變得越來越純樸,越來越單純,什麼是樸實,就是直來直去,就是簡單,簡單得沒想法,這種樸實咋一看沒想法,而你如果去聯想,想法可又就多了。因此,真正的藝術有兩種狀態:一種是成熟狀態,成熟狀態完全是理性的、規則的、法度的;另一種就是非理性的,藝術發展到沒成熟,有法式但不嚴謹,就像小孩走路,他還走不利索,但是他走那幾步特可愛。我們現在就追求藝術的理性的、嚴謹的、規則的東西,他作為一種規範性,規定著本體的屬性,像正大、端莊、肅穆。但藝術半生不熟的勁和不加修飾這種勁,是藝術的趣味、境界、味道。兩歲的小孩做一個動作成熟嗎,不成熟,他說話,主次混亂說不清楚,但你就覺得他那個動作和說得話有味道,好玩,可愛,這就是你追求的由不成熟、稚氣所反映出的一種東西。我們的眼不能老盯著當代書家,而應多臨帖,從碑帖中去尋找和恢復其自然狀態,像你們高密出土的《孫仲隱碑》,雖然說規模小一些,但內容樸實以及它那可愛勁,在漢碑當中是高級的。

談到清人的隸書,清人最大的貢獻就是把碑的刻字變成了墨跡,把刻出來的字變成寫出來的字了,書寫性本身就是一種還原途徑,這是清人唯一的東西,再一個,像鄭谷口的機靈勁、陳洪授的放浪勁、鄧石如的平和勁,趙之謙的結實勁,俞曲園的溫潤勁等趣味性的東西都可學,但真正的法則還要學漢,字法還是得從漢碑中來,也就是最終的原則把握還是要學古。

學書法如何正確臨帖?

首 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尾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