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詳細的宣紙使用說明書(3)
作者:不詳 書體:
第三節:宣紙的歷史與文化
歷代文人書畫家的創作離不開宣紙,現在所指的宣紙,是指以青檀樹皮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為主要配料,並主要以手工生產方式生產出來的書畫用紙。它的特點是:韌而能潤,光而不滑。薄者能堅,厚者能賦,色白如霜,久不變色,折而不傷,耐腐難蛀,它的與眾不同之處是在於它的“潤墨性”。
所謂紙以地名,宣紙的得名源自於產地。唐代的“宣州”轄地,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黃山與九華山以北地區,及今天江蘇溧水、溧陽地區,其政府行政區設在宣城。這一地區生產的紙,同時又在宣城集散,於是便被稱為“宣紙”。
根據對明代宣紙的取樣化驗,結果表明全部為檀皮漿纖維。這證實了明代製造宣紙的原料為單一的青檀樹皮。而宣紙中加入稻草漿為配料則是清以後才興起的。
青檀到底是何科何屬,一直到建國前為止,並未弄清青檀的植物學分類。1937年賈氏《中國植物圖鑑》曾收“翼朴”一種,入蕁麻類、榆科,與青檀頗為相近,書中只說木材豎密,可造器具和建築用,根本沒提樹皮可以造紙。陳嶸氏1957年的《中國樹木分類學》雖為“青檀”正名並明確其科屬,但是以北京房山、昌平一帶為考察重點,而對皖南山區青檀的生長情況隻字末提。直到1977年至1980年前後國內相關植物學家、造紙專家在審閱大量資料並實地對青檀生態進行調查後認定:青檀是我國特有的植物,產於我國北部、中部。喜光、耐乾旱、瘠薄,是一種石灰質指示性植物。其材可作建築用,樹皮是製做宣紙的主要原料。主產地在皖南的宣城、徽州、池州,與安徽相鄰的湖北、浙江、江西的一些縣也有生長。
晉唐以來在至明代,所有書畫用紙,大都是熟紙。(即加工紙)唐人寫字所用的加工黃紙,有染黃、硬黃之分,其中硬黃是以紙置熱熨斗上,塗以黃臘,使紙變硬而透明。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載: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宣紙大顯於世是在明宣德年間。在此時期中國傳統水墨寫意畫有了長足的發展,而宣紙特有的潤墨性和滲透性又在載體介質上為書畫家作品表現力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宣德年間宣紙已有若干品種像:貢箋,白箋、灑金箋、五色粉箋、五色大簾紙、磁青紙,這裡所有的宣紙以陳清款為第一。
說到品種種類,下面一簡介:
根據配料比例,可分為綿料、淨皮、特淨三大類。
綿料:青檀皮約占30至40;稻草約占60至70;
淨皮:青檀皮約占60至80;稻草約占20至40;
特淨:青檀皮約占85至95;稻草約占5至15
根據厚薄不同可分為單宣、夾宣等。
所謂單宣即是單層,比較薄的宣紙。而夾宣則是經過連續二次抄造而成的宣紙。當前生產的宣紙而根據加工的不同,可分為生宣、熟宣、箋紙三大類。
生宣就是沒有經過任何處理,保留了滲化、吸水等特性,潤墨性很強的普通宣紙。熟宣是在生宣上加刷一層膠礬,使其失去滲化和吸水特性。因此熟宣也稱作“礬宣”。用於工筆畫。箋紙是用生宣按不同用途,通過印刷、染色、加料、擦臘、砑光、泥金、泥金銀粉、灑金銀箔片、描金銀圖案等方法製成的紙。多稱“花箋”或 “錦箋”。
普通宣紙加工成箋紙後,往往冠以各種雅稱。像玉版宣(是以澱粉為黏合劑、將兩層以上生宣托裱製作而成)、虎皮宣(亦稱金粟箋,是將宣紙加工點染成斑絞狀,使之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