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隸書《武氏祠畫像題記》
作者:不詳 書體:隸書
《武氏祠畫像題記》拓本(部分)
《武氏祠畫像石》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為黃易挖掘出土。旁有隸書題記。現存1069字,為漢代刻石書法字形較小的作品之一。清方朔跋此石書法云:“漢隸小者甚少,小而精且多者尤不多見”
相關資料:
《武氏祠畫像石》東漢畫像石。在山東嘉祥城南武宅山。過去曾稱“武梁祠”,是東漢武氏家族墓前武梁、武榮、武班、武開明石祠及雙闕的總稱。其中武梁祠為最早,它是從漢桓帝建和元年(147)開始,歷經幾十年營造的,石祠畫像由孟孚、李弟卯等石匠刻成。畫像石的內容包括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神仙怪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等,是研究東漢後期歷史與社會生活的寶貴資料。畫面採用減底陽刻(即平面淺浮雕)的手法,突出人物形態,用陰刻線條來刻畫人物的衣褶和五官等,造型粗獷古拙,藝術風格雄健渾樸。像旁有隸書題記。
《武氏祠畫像石》,現存共記43塊,隸書題記現存1069字,是目前有明確紀年的重要和最著名的一批漢代祠堂畫像石資料。1961年國務院將其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氏祠及雙闕仍在原地保存。
《武氏祠畫像石》早在宋代時就已經被發現,宋代金石學家趙明誠的《金石錄》、文學家歐陽修的《集古錄》都對此做過記錄。後來又經過了多次的洪水漫淤,石室被湮沒地下。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在濟寧做官的金石學家黃易等人親自到這裡尋找,第一次發現了三個石室以及漢碑、漢闕等,後又陸續發現了許多畫像石,並進行了發掘清理。這批石刻藝術的重新問世,以其鮮有的“畫像古樸,八分精妙”引起學者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