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秦漢>> 東漢隸書《張遷碑》正文

東漢隸書《張遷碑》

作者:不詳 書體:隸書

《張遷碑》碑額:漢故谷城長、盪陰令張君表頌

東漢隸書《張遷碑》

東漢隸書《張遷碑》

《張遷碑》全稱為《漢故谷城長盪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東東平縣。現陳列于山東泰山岱廟碑廊。碑高2.92米,寬1.07米。

碑主人張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今河南寧陵境內)人,曾任城(今河南洛陽市西北)長,遷盪陰(今河南湯陰縣)令。故吏韋萌等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以紀之。碑陰三列,上兩列各19行,下列3行,刻有捐錢人題名和錢數。碑陽隸書15行,滿行42字,共567字,字徑3.5厘米。碑陰刻立碑官吏41人銜名及出資錢數,共3列41行323字,隸書,字徑3.5厘米。額篆書“漢故谷城長盪陰令張君表頌”,2行12字,字徑9.5厘米。書體意在篆隸之間又能有意曲屈,似漢印之繆篆。12字分兩行而無列,布局緊密大小錯落,渾然一體,或挪讓、或盤曲、或長短、剛健有力,實為額中之妙品。

此碑在明初掘地時發現,立於東平儒學明倫堂前,當時碑文完好可讀,到明正德年間,僅殘缺5字,“東里潤色”4字尚好;清乾隆年間,“東里潤色”“東”字泐半邊,“潤”字泐半邊,其水旁尚存中點,“色”字與下邊的“君”字泐大半。建國後,在東平縣政府院內建亭一座,立碑於內。1966年移至岱廟炳靈門,外置玻璃罩加以保護。此時殘泐65字,不可認讀的36字。1983年10月移岱廟碑廊。

此碑自出土以來,為歷代金石、書法家所推崇。詞旨淳古,隸書朴茂,字型方整中多變化、樸厚中見媚勁,蠶不並頭,雁不雙設,外方內圓,內捩外拓,是雕刻、書法藝術的珍品。

最早著錄此碑的是明都穆《金薤琳琅》。清初顧炎武《金石文字記》疑其為後為摹刻。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刻碑書風朴茂端直,非漢人不能為,再加上自然剝落的痕跡,更非人為,碑為原刻。1973年出土的《鮮于璜碑》與此碑風格相近,而《鮮于璜碑》早《張遷碑》21年,二者均為漢隸中方筆之典型。

《張遷碑》流行的有明拓本、清拓本、影印本和翻刻本。明拓本為最早版本,而又以其第八行“東里潤色”四字完好的故宮博物院藏本為最佳稱“東里潤色”本。

[匯品]

清 梁 巘:學隸書宜從《乙瑛碑》入手,近人多宗《張遷》,亦適中。(《評書帖》)

清 楊守敬:已開魏晉風氣,此源始於《西狹頌》,流為黃初三碑之折刀頭,再變為北魏真書《始平公》等碑。(《平碑記》)

清 劉熙載:漢碑嚴密如《衡方》、《張遷》,皆隸之盛也。

清 康有為:至於隸法,體氣益多:凝整則有《衡方》、《白石神君》、《張遷》。(《廣藝舟雙楫》)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尾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