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臨王獻之敬祖鄱陽帖》軸
作者:王鐸 書體:行書
釋文:
還山陰,與嚴使知聞,頗多歲月。今屬天寒,擬適遠,為當奈何。豈不令念姊,遠路不能追求耳。鄱陽歸鄉,承修東轉有理,吾賢畢欲事,必俟勝歡慰於懷耶。吾終權宜。五吉老詞壇,辛卯,王鐸學古。
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0五周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古代書法專場
鈐印:王鐸之印、煙潭漁叟
鑑藏印:林朗庵鑑藏印展 覽:
1、“王鐸展”,日本,1979年。
2、“王鐸書法展”,日本、河南,1982年。
書法形式在晚明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在短箋手卷為主導的幅式上又出現了大量的巨幅條軸,以徐渭、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傅山等人為代表。大都以痛快淋漓的行草書為主,無不以縱筆取勢,而王鐸“則縱能斂,故不極勢而勢若不盡。”王鐸雖諸體兼善,但以行草為最,而行草書主要取法二王一路,而又浸淫顏真卿、米芾各家,盡變魏晉之法,拓而為大,“筆鼓宕而勢峻密,真元明之後勁”。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書學》評其曰:“(王鐸)一生吃著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結果居然能得其正傳,矯正趙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於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 正如王鐸自己說的那樣:“一日臨書,一日應索請。以此相間,終生不易。”
王鐸一生都在臨摹,中國書法史上從來沒有哪位書家和他一樣有如此多的臨摹作品傳世,他說“一日臨書,一日應索請。以此相間,終生不易。”又說:“予書何足重,但從事此道數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為。”可見王鐸對於臨古的那份執著,那份敬重,當然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要求,即所謂“不以規矩,安能方圓。”王鐸的臨摹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拓而為大”,當然這裡的“大”不僅僅是從形式上簡單的放大,更多是在原帖的基礎上再創造,或許就如他跋米芾所云:“不規規模擬。”
高文龍先生在《中國書法全集 王鐸》卷中指出王鐸在書寫所謂的“臨”作時,常會割取數帖,拼湊成新的、難以卒讀的“文本”。這樣的情況在王鐸的臨帖作品中屢見不鮮。此作便是將王獻之《敬祖帖》和《鄱陽帖》拼湊而成的。並且有所刪減。《敬祖貼》前四字“敬祖日夕”未書,至“遠路不能追求耳”為一帖。後面部分為《鄱陽帖》,但也只寫了前面一部分,後面缺失“至承今年饑饉,仰惟年支都乏絕,不謂乖又至於此耶 腳尚未差,極憂也。”
這是王鐸去世的前一年所書,此時的王鐸已經漸入化境,從這件作品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不像他年輕時那樣的狂放不羈,那樣的激情澎湃,整體看來更加趨於“平淡”了。細細品味用筆從容不迫,點畫圓潤飽滿,通篇筆斷意連,承上生下,一氣呵成,雖然沒有明顯墨色對比,但是仍然能感受韻律節奏的變化,真如王鐸所謂:“不離古,不泥古。”
出版:
1、《明清の書》上卷P78,日本書藝院,1976年。
2、《書道藝術·劉墉、金農、王鐸》第九卷P82-84,中央公論社,1977年。
3、村上三島編《王鐸的書法·條幅編》P58-61,日本二玄社,1979年。
4、《王鐸書法展紀念冊》P86-89,中國人民友好對外協會,河南省博物館,王鐸先生顯彰會,1982年。
5、《墨跡大觀·王鐸》P151,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
6、《日本·中國的名跡展圖冊》P197,日本書藝院,1996年。
7、《王鐸書法全集》卷五P1415-1418,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
8、《王鐸書畫編年圖目》P249,文物出版社,2004年。
9、《王鐸書法全集》卷五P1540-1543,河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
拍賣日期:2010-12-05
估 價:¥RMB 1,800,000-2,200,000
成交價:¥7,840,000
2018-10-15 15: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