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圖《行草書前赤壁賦》
作者:張瑞圖 書體:行草
張瑞圖《行草書前赤壁賦》捲雲母箋 上海韓天衡氏私人藏
張瑞圖行草書《前赤壁賦》簡介
韓天衡
張瑞圖(1570-1641)字長公,號二水,又號果亭山人、芥子居士、平等居士、白毫庵道者。福建晉江人,萬曆丁未(1607)進士,殿試第三授編修。天啟丙寅(1626))擢武英殿大學士。參與樞要,成為宰輔之重臣。然張氏獻媚取容於宦官魏忠賢,並手書魏忠賢生祠碑文,入為逆案,崇禎元年(1628)朱由檢即位,處魏以死刑,張受牽連而被“坐贖徙為民”,由青雲直上遽墜淵壑,從政治生命上講這是天大的禍事,而從書藝上講抑或是天大的幸事,使張氏在其一長段的餘生里潛心傾力地去實現其“假我數年,摒棄舊學,從不學處求之,或少有進焉”的追求,圓其化古為新的好夢。
張氏的書藝在當時是極具反叛性的,奇縱曠達、張揚的書風,與他在政治上羼弱、屈從、猥賤,是適成反比的。他的書藝用筆自在大膽,側鋒、翻筆互用,側入正出,勢狂筆澀,頓挫鏗鏘,擒縱自如,氣足神完。誡如梁巘所評,“圓處悉作方勢,有折無轉,於古法為之一變”。他的結體、行氣以奇寓正,以動寓靜,尤擅縱勢橫用,左盤右纏,上攀下攜,魚貫如珠,饒有行雲流水的運動感,乃至有電閃雷鳴般的音響感,是晉唐以降所未曾有的一種新腔。對稍後的書壇大家黃道周、王鐸、倪元璐自有其潛移默化的啟示作用。梁巘評張瑞圖書能“力矯積習,獨標氣骨,雖未入神,自是不朽”,是很中肯的意見。
這是一件張氏手書東坡《前赤壁賦》的行書作品,書於明季生產的雲百母箋冊頁上,以淡墨書熟箋,是功夫欠佳者所不敢辦的,也為張氏墨跡中頗不多見的一路。冊頁在清初被改裝為手卷,長近九米,字逾六百,當是晚年作。此卷曾為藏家姚文黛、趙光、王蒙泉所遞藏。王蒙泉收藏的張氏墨跡,多且精,如其所藏冊頁等兩種今皆在故宮博物院,亦鈐有“文心審定”等印,可資考正。
資料來源:上海書畫出版社《明張瑞圖行草前赤壁賦》ISBN:9787807250050